农业农村迈上新台阶 基础地位巩固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三
时间:2017-09-12 信息来源:农村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三农”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加快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激发农业新产业新动能,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呈现出农业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村面貌改善的良好局面,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农林牧渔业稳定增长,竞争实力不断增强
(一)农林牧渔业生产规模持续扩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农林牧渔业生产规模持续扩大并呈现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2016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首次突破6000亿元,达6083.9亿元,比2012年增加743.8亿元,增长14.2%,年均增长3.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644.8亿元,比2012年增加458.2亿元,增长14.4%,年均增长3.4%。
图1 2012-201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二)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竞争实力不断增强
2012年以来,全省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稳定农业生产的同时,把调结构放在重要位置,大力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力促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全省优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2016年,全省畜牧、蔬菜和果品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1.0%,比2012年提高1.3个百分点;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结构比重为56.8%:2.2%:31.9%:3.5%:5.6%,与2012年比,农业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畜牧业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林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分别上升0.7、0.2和1.1个百分点,农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图2 2012年和2016年农林牧渔业产值现价构成
种植业结构持续改善。大力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快蔬菜产业提档升级,着力发展特色种植。2016年,蔬菜、油料、中药材、青饲料播种面积分别为1236.2、468.3、69.0和117.4千公顷,分别比2012年增长2.8%、3.1%、73.4%和95.7%,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4.2%、5.4%、0.8%和1.4%,比2012年分别提高0.5、0.2、0.3和0.7个百分点。
二、主要农产品生产稳步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一)粮食生产持续丰收,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河北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尤为重要。全省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通过开展高产创建,加快优良品种和配套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粮食生产向高产稳产、优质高效、节本增效方向发展。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严格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和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全省粮食总产量再上新台阶。
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在2004年至2012年连续9年增产的高起点上,2013-2016年粮食生产又连续4年喜获丰收。2016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3460.2万吨,居全国第7位,比2012年增加213.6万吨,增长6.6%,年均增长1.6%。其中,小麦产量1433.3万吨,增加95.6万吨,增长7.1%,年均增长1.7%;玉米产量1753.6万吨,增加104.1万吨,增长6.3%,年均增长1.5%。2016年全省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65公斤,位居全国第11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8公斤。
图3 2012—2016年全省粮食总产量
粮食生产能力显著增强。随着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优良品种大规模推广应用,全省粮食单产逐年增加。2016年,全省粮食单产达到365公斤/亩,比2012年增加22公斤/亩,增长6.4%。
(二)经济作物平稳增长,生产规模持续扩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种植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经济类作物产量持续稳定增长。
优质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作物发展迅速。2016年,全省油料作物产量达到156.5万吨,居全国第8位,比2012年增长9.6%,年均增长2.3%;中药材产量42.6万吨,比2012年增长86.0%,年均增长16.8%;甜菜产量93.1万吨,比2012年增长56.7%,年均增长11.9%;花卉种植面积18.0千公顷,比2012年增长48.8%,年均增长10.4%。受库存积压较多、需求下降和价格总体走低的影响,棉花产量下降较多,2016年,棉花产量30.0万吨,比2012年减少46.8%。
图4 2012-2016年全省油料作物产量
图5 2012-2016年全省中药材产量
蔬菜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省各地以促进产销衔接为抓手,大力推进园区建设和高端设施蔬菜发展,严格质量监管,蔬菜产量逐年增加,蔬菜产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2016年,蔬菜产量达到8193.4万吨,居全国第2位,比2012年增加498.3万吨,增长6.5%,年均增长1.6%。其中,设施蔬菜产量达2895.1万吨,占全部蔬菜产量的35.3%,比2012年提高4.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2016年建成和在建高端设施蔬菜302.3万亩,有效促进了全省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图6 2012-2016年全省蔬菜产量
园林水果产量再创新高。全省各地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果品产业强省的意见》,不断加大果品产业培育力度,苹果、梨等七大优势果品基地建设快速发展,园林水果快速增长,产量再创历史新高。2016年,全省园林水果产量1524.6万吨,居全国第5位,比2012年增加238.6万吨,增长18.5%,年均增长4.3%。其中,苹果产量365.6万吨,居全国第5位,梨产量506.0万吨,居全国第1位,桃、葡萄、红枣、柿子产量分别达到193.2万吨、166.0万吨、138.6万吨、52.3万吨,均居全国第2位。
图7 2012-2016年全省园林水果产量
(三)林业建设力度加大,生态功能显著增强
加快推进太行山绿化、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冬奥会赛区绿化等重大工程,植树造林规模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16年,全省人工造林面积345.6千公顷,比2012年增加136.6千公顷,增长65.4%,年均增长13.4%;飞播造林33.3千公顷,增加13.3千公顷,增长66.5%,年均增长13.6%;新封山育林135.1千公顷,增加51.8千公顷,增长62.2%,年均增长12.9%;森林覆盖率由26%提高至32%,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林木蓄积量达14900万立方米,增加2755万立方米,增长22.7%,年均增长5.2%。
(四)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规模化养殖不断扩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畜牧业生产保持稳步发展态势。2016年,全省肉类总产量457.7万吨,位居全国第5位,比2012年增加14.8万吨,增长3.3%,年均增长0.8%。禽蛋产量388.5万吨,居全国第3位,比2012年增加45.9万吨,增长13.4%,年均增长3.2%,牛奶产量达440.5万吨,居全国第3位。
图8 2012—2016年全省肉类总产量
图9 2012-2016年全省禽蛋产量
图10 2012-2016年全省牛奶产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牧规模化养殖不断扩大。据省畜牧局调查,2016年,全省奶牛规模养殖比例达100%,生猪、肉羊、蛋鸡、肉鸡规模养殖比例分别达到63%、68.5%、67%和71%。
(五)水产品产量持续增长,水产养殖比重进一步提高
2016年,全省水产品产量达136.9万吨,比2012年增长17.7%,年均增长4.2%。其中,养殖产量97.1万吨,比2012年增长19.5%,年均增长4.5%;捕捞产量39.8万吨,比2012年增长13.7%,年均增长3.3%。水产养殖比重达70.9%,比2012年提高1个百分点。
2016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在全国位次
产品名称 |
产量(万吨) |
居全国位次 |
粮食 |
3460.2 |
7 |
油料 |
156.5 |
8 |
棉花 |
30.0 |
3 |
蔬菜 |
8193.4 |
2 |
园林水果 |
1524.6 |
5 |
肉类 |
457.7 |
5 |
禽蛋 |
388.5 |
3 |
牛奶 |
440.5 |
3 |
水产品 |
136.9 |
14 |
三、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水平得到新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地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财政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
继续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农机投入力度,推动农业机械化较快发展。2016年,全省农机总动力7402.0万千瓦,居全国第3位;完成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为5473.0千公顷、6669.4千公顷和5397.3千公顷,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分别达到62.8%、76.5%、61.9%,较2012年分别提高1.3、1.5和14个百分点。2016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2%,比2012年提高6.8个百分点。农机装备水平提高,农机综合作业能力增强,极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有效缓解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的矛盾。
(二)农田水利设施条件不断改善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设施条件不断改善。2016年底,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4457.6千公顷,比2012年增长7.0%,年均增长1.7%。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68.4%,比2012年提高4.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
(三)农业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
促进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综合应用,互联网与农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信息化水平有效提升。2016年,省市县乡四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完善,70%的县设有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多数乡镇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专兼职农村信息员超过1万人;信息网络宽带实现全覆盖,农村网民近千万;全省建成共建共享数据库15个,信息采集点1000多个,基本满足了职能部门和市场主体对政策、科技、农情、市场方面的信息需求,农业信息化成为智慧农业发展的新支撑。
四、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农业新动能有效激发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率稳步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培育农业农村新动能,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增长。2016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7479.2亿元,比2012年增加2084.9亿元,增长38.9%,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66.7%,比2012年提高5.2个百分点。
图11 2012-2016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和经营率
(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快速发展
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生产大户、专业户、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2016年,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家庭农场达到23414家,农民合作社108855家,龙头经营组织总数2529个。全省共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返乡涉农创业者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2.65万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对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持续推进
强化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带动农户数增加,效益不断提升。2016年,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达到724个,比2012年增加93个,其中,种植业基地397个,增加57个;养殖业基地294个,增加35个。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带动农户数达到887.4万户,比2012年增加2.0万户,增长0.2%。
(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地积极构建现代农业园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培育特色小镇,将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联合种养、加工、物流、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经营主体,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快速发展,农业功能拓展,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增强,动力转换加快。
五、农业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民获得感显著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各项改革工作扎实推进。
全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截至2016年底,全省有2054个乡镇、46736个村开展工作,分别占全省涉农乡镇总数的99.3%和涉农村总数的96.4%。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规范土地流转,加强县乡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建设,2016年全省土地流转面积2611万亩,比2012年增加1359.5万亩,增长93.2%,流转率达31%,比2012年提高15.9个百分点。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新金融保险支持现代农业,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农民获得感显著提升。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919.4元,比2012年增长47.5%,年均增长10.2%。
六、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初显,农村面貌极大改善
全省各地以打造“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四美”乡村为抓手,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16年,通过修旧为主、建新为辅,保留乡村风情、改造提升品位,全年就地改造4000个左右村庄,推进建设新民居,突出民居特色,塑造“一县一特”、“一乡一品”民居建筑风格。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积极培育建设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小镇,推动产业间、城乡间融合发展,提速农民就地城镇化进程。2016年,确定30个创建类、52个培育类特色小镇名单,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发展方式不断转变的五年。五年来,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农业农村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河北农业发展中依然存在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突出问题。我们要坚决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培育壮大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促进农业农村持续健康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