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

时间:2021-06-22 信息来源:河北统计局

 

砥砺奋进百年路 三农发展铸辉煌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河北省农业和农村工作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提出解除农民疾苦,实现耕地农有的政策主张。三次土地革命、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解放战争时期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充分调动和激发了解放区农民生产的热情和积极性。

 

  新中国成立以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创立、追求、探索中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这一阶段,全省农业生产在艰难曲折中不断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以后,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求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农村改革发展中得到确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位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河北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经济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呈现出农业生产大幅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面貌明显改善的良好局面。三农发展成就辉煌,乡村振兴美丽蓝图徐徐铺开。

 

  一、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全省农林牧渔业生产规模持续扩大,不断跃上新台阶,实现跨越式发展。1949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20.3亿元,1978年也只有75.9亿元,到1993年跃上500亿元台阶;两年之后突破1000亿元大关,2012年为4912.4亿元,2020年达6742.5亿元,分别比1949年、19782012年增长331倍、88倍和0.4倍。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25.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4113.0亿元,增长162倍。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变化情况

 

 

  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优化。随着农业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牧业比重不断上升,林业、渔业基本保持稳定。农业产值占比由1949年的89%下降到2020年的50.6%,下降38.4个百分点;牧业产值占比由1949年的8.7%提高到2020年的34.4%,上升25.6个百分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林业、渔业产值稳定在3%左右。经过不断发展和调整,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实现了由单一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1949年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

 

 

2020年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

 

 

  二、农林牧渔业均衡发展,农业压舱石作用日益稳固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河北立足资源禀赋,发挥生产优势,创新农业科技,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油、蔬、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品种日益丰富,品质不断提高。河北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在全国已经处于领先水平,地位举足轻重,农业压舱石作用日益稳固。

 

  (一)粮食生产跃上新台阶,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新中国成立之初,全省粮食总产量仅有469.5万吨,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技术条件低下,粮食生产受到巨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1978年,全省粮食产量1687.9万吨,到1988年突破2000万吨,2009年突破3000万吨。全省粮食总产量接连跨上新台阶,确保了粮食安全,吃不饱饭的问题彻底成为历史,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通过开展高产创建,促进粮食生产向高产稳产、优质高效、节本增效方向发展。2020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3795.9万吨,居全国第6位,比1949年增长7.1倍,年均增长3.0%。随着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优良品种大规模推广应用,全省粮食单产逐年提高,单产由1949年的648公斤/公顷提高到2020年的5941公斤/公顷,增长8.2倍。

 

粮食总产量及单产变化趋势

 

 

  (二)经济作物快速增长,极大丰富了物质生活

 

  ——棉油结构更加优化。从棉花生产来看,1949年全省棉花产量10.8万吨,改革开放后,国家实施一系列鼓励政策,棉花生产迅猛发展,1984年全省棉花产量达到105.0万吨的历史阶段性高点。2020年全省棉花产量为20.9万吨,比1949年增长93.5%,年均增长0.9%;比1978年增长0.8%,年均增长1.4%。随着种植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加之比较效益下降,近年来,棉花种植面积呈现下降趋势并向优势产区集中。从油料生产来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油料消费需求逐步增加。1949年,油料产量仅26.4万吨,1994年突破100万吨,达到106.8万吨。2020年,全省油料作物产量119.5万吨,比1949年增长3.5倍,年均增长2.2%;比1978年增长3.9倍,年均增长3.8%

 

棉油产量变化趋势

 

 

  ——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壮大。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菜篮子工程的实施,全省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省农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蔬菜产量位居全国第4位。2020年,蔬菜产量5198.2万吨,比1971年增长9.2倍,年均增长4.9%;比1978年增长8.4倍,年均增长5.5%。亩产由1978年的1629.0公斤增加到2020年的64696.7公斤,增长38.7倍。设施蔬菜快速发展,2020年,全省设施蔬菜产量1258.2万吨,占蔬菜产量的比重为24.2%。设施蔬菜的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实现了蔬菜错季生产和常年供应,极大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对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实现常年稳定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蔬菜产量变化趋势

 

 

  ——园林水果及食用坚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果品产业作为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在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河北积极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并取得重大进展,果品规模不断壮大,品质不断提升。各地充分发挥区域自然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特色品牌,赵县雪花梨、深州蜜桃、承德国光苹果等水果和京东板栗等食用坚果驰名中外。2020年,全省园林水果产量达1031.4万吨,比1949年增长44.2倍,比1978年增长12.0倍。食用坚果产量达56.2万吨,比1949年增长45.8倍,比1978年增长12.1倍。

 

  (三)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极大满足消费需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畜产品供应总体不足。改革开放后,畜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步从以农户散养为主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转变,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满足了城乡居民肉蛋奶需求。2020年,全省畜牧业产值达2309.7亿元,比1949年增长1313.4倍,比1978年增长259.3倍。

 

  从猪牛羊肉总产量来看,1978年全省猪牛羊肉总产量仅为41.7万吨,1988年突破100万吨,2020年增加到313.8万吨,比1973年增长8.1倍,年均增长4.8%。肉类总产量位居全国第5位。

 

猪牛羊肉产量变化趋势

 

 

  从禽蛋产量来看,改革开放后,我省禽蛋产业迅速发展,1985年禽蛋产量仅为33.4万吨,1998年起产量维持在300万吨以上,2020年全省禽蛋产量达389.7万吨,位居全国第3位,比1985年增长10.7倍。从牛奶产量来看,1975年全省生牛奶产量仅为1.4万吨,新世纪以来,随着奶业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和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奶业振兴战略的实施,我省奶业进入飞速发展期,2001年突破100万吨。2020年,全省生牛奶产量达483.4万吨,位居全国第3位,比1975年增长344.3倍。

 

牛奶产量变化趋势

 

 

  (四)林业实现长足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1949年,全省林业产值仅0.3亿元。改革开放后,河北林业逐步进入振兴时期,相继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1978年林业产值2.4亿元,是1949年的9.4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突出抓好张家口冬奥会赛区及全域绿化,高质量打造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大力实施太行山绿化攻坚,全面加快国土绿化步伐。2013年林业产值突破百亿,达104.3亿元。2020年林业产值达255.4亿元,是1949年的1003.0倍,是1978年的106.8倍。2016年以来,我省每年完成造林绿化保持在500万亩以上。2020年,全省完成营造林面积1121.5万亩,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五)渔业繁荣发展,水产品供应充裕

 

  1949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仅5.0万吨,1978年为13.9万吨,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不断深化渔业领域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发展方针的确立后,渔业不断繁荣发展,水产品产量实现了由总体匮乏向总体充足转变。2009年水产品总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吨,达100.4万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生态优先、养捕结合、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我省渔业进入绿色发展期。2020年,水产品总产量(含远洋捕捞)100.3万吨,比1949年增长19.0倍,比1978年增长6.2倍。

 

水产品总产量变化趋势

 

 

  (六)农林牧渔服务业蓬勃发展

 

  随着现代农业的深入推进,农林牧渔服务业面临加快发展的机遇,2003年,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98.8亿元,随后,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呈现加快递增态势,2010年超200亿元,2020年达520.9亿元,是2003年的5.3倍。农林牧渔服务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3年的5.3%提高到2020年的7.7%

 

  三、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生产技术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河北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和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交通、水、电、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生产条件实现由薄弱到明显增强的巨大飞跃,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一)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1957年农村用电量仅为0.11亿千瓦时,1978年达23.8亿千瓦时,2020年达到509.8亿千瓦时,是1957年的4634.5倍。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农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2020年末,全省96.5%以上的行政村用上了自来水,99.9%以上的行政村接通了宽带,95.8%以上的行政村安装了有线电视,86.8%以上的行政村通了公共交通。

 

  (二)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投入兴修农田水利,农田灌溉条件明显改善。2019年有效灌溉面积达4482.2千公顷,比1949年增长4.8倍;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1949年的10.6%增长到2018年的68.9%,提高58.3个百分点。

 

  近年来,随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河北农田水利建设转向以节水利用为主,1995年,全省节水灌溉面积1225.9千公顷,2019年达3623.9千公顷,比1995年增长2.0倍,年均增长5.9%。其中,喷滴灌面积达259.0千公顷,比1995年增长4.5倍,年均增长9.3%。农业生产条件的明显改善,极大提升了全省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为粮食丰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

 

  100年来,我省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主要依靠人畜力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转变。1975年,全省农机总动力仅为769.0万千瓦,2019年达7830.7万千瓦,比1975年增加7061.7万千瓦,年均增长5.4%1952年,全省仅有大中型拖拉机34台,2019年达到29.7万台,增长8738.7倍,年均增长14.5%。机耕面积从1952年的2.1千公顷提高到5434.6千公顷,占总播种面积比重比1978年提高8.9个百分点;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6689.2千公顷和5839.3千公顷,占总播种面积比重比1978年分别提高64.170.3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81.8%,比1978年提高52.8个百分点。

 

  (四)科技驱动作用明显增强

 

  新中国成立前,河北农业生产靠天吃饭情况比较普遍。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出巨大的促进作用,科技在农业生产中推动作用日益增强。

 

  1952年,全省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仅0.5万吨,1978年为65.3万吨,2020年达到285.7万吨,比1952年增长594.2倍,比1978年增长3.4倍;2020年农药使用量5.4万吨,比1990年增加35.0%。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深入贯彻落实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控肥增效、控药减害,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模式,助推绿色农业提质增效,全省农药从2014年开始连续6年实现零增长,化肥使用量从2015年开始连续5年实现零增长,有力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

 

  地膜覆盖技术等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种植业,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的产出水平和经济效益,1994年,全省地膜覆盖面积为297.6千公顷,2020年已达到767.6千公顷。2020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规模养殖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业科技的历史性进步,大大提高了农业装备水平和生产效率。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凸显,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取得显著成效。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让农民切实得到了实惠,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消费水平持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农村居民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阔步迈进。

 

  (一)农林牧渔业生产内部结构显著改善。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不断改善,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档次提升,2020年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4.6%

 

  一是种植业结构内部调整明显。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按照稳粮调经扩饲的工作思路,适当调减粮食面积,增加经济作物面积,积极发展蔬菜、食用菌、瓜果、中草药、花卉等高效农作物。粮食、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比重分别由1949年的85.5%14.5%调整为2020年的79.0%21.0%。蔬菜水果产值占种植业产值比重由1987年的14.9%上升到2020年的57.7%

 

  二是畜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1985年的88.8%下降到202054.1%,下降34.7个百分点;牛肉、羊肉、禽肉占肉类总产量比重分别从1985年的2.2%4.3%3.7%上升到2020年的13.3%7.5%24.3%,分别提高11.13.220.6个百分点。禽蛋、牛奶等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占畜产品产量的比重大幅上升。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现代农业发展迅猛,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截至2020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11.28万家,家庭农场4.9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9万家。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力军,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要素,增添新活力和持久动力。

 

  (三)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低下,温饱尚未解决。1954年,农村居民人均净收入仅为62.7元,到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4.1元,首次突破百元。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总体上呈现出持续较快增长态势。2020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467元,比1978年增长143.4倍,比2012年增长1.0倍。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发展趋势

 

 

  (四)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大幅改善。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消费层次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2020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644元,比1978年增长91.3倍,年均增长12.4%。反映消费结构和水平的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2%,比1978年下降37.1个百分点。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8.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0.1平方米,住房条件大为改善。

 

  (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开展农村厕所革命,下大力气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高。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圆满完成,改造农村卫生厕所905.74万座、普及率达到72.2%,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体系覆盖村庄4.79万个,占99.2%3.6万个村庄生活污水实现有效管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

 

  (六)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和大规模减贫行动,农村扶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在20182019连续两年国考获得的等次基础上,又取得新进展新突破。2020年底,河北省232.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74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历史上首次消除了绝对贫困。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河北农业和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农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村实现贫穷落后到环境优美的转变,农民生活实现温饱不足到迈向全面小康的转变,农林牧渔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产品更加丰富,农村更加美丽,农民更加幸福。展望未来,河北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