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
时间:2018-11-26 信息来源:农村处 浏览量:?
农村改革波澜壮阔 乡村振兴续写辉煌
——改革开放40年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
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位置,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持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村经济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呈现农业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村面貌改善的良好局面。
一、农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增,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和发展,农业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农业经济总量迅速提升。2017年,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5373.4亿元,比1978年增长69.8倍,年均增长11.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52.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297.8亿元,增长62.2倍,年均增长11.2%。农林牧渔业生产呈现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改革开放初期,全省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以农业为主体,农业产值比重高达84.4%。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实现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2017年,全省农业产值比重为53.8%,比1978年下降30.6个百分点;牧业和渔业比重由1978年的11.7%和0.7%,上升为32.3%和3.6%,分别提高20.6和2.9个百分点。
1978年 2017年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推进,农民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油菜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
——粮食生产。河北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保障粮食稳定生产尤为重要。全省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通过开展高产创建,加快优良品种和配套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粮食生产向高产稳产、优质高效、节本增效方向发展。197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仅为1688万吨,1988年突破2000万吨, 2009年突破3000万吨, 201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829万吨,创历史新高,位居全国第6位。2003-2013年,全省粮食生产实现11连增,2014-2017年粮食生产又连续4年喜获丰收。1979-2017年,全省粮食生产增长1.3倍,年均增加54.9万吨,年均增长2.1%。随着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优良品种大规模推广应用,全省粮食单产逐年提高,亩产由1978年的141.6公斤提高到2017年的383.4公斤,增长1.7倍。其中,小麦总产量由1978年的631.4万吨,提高到2017年的1504.1万吨,亩产由1978年的147.5公斤增长到2017年的422.5公斤,分别增长1.4和1.9倍,年均增长2.3 %和2.7%。玉米总产量由1978年的516.6万吨,提高到2017年的2035.5万吨,亩产由1978年的154.0公斤增长到2017年的382.9公斤,分别增长2.9和1.5倍,年均增长3.6%和2.4%。
历年粮食生产情况
——油料作物生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油脂的需求快速增加,促进了油料作物生产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全省油料总产、亩产均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17年,全省油料作物总产量129.4万吨,是1978年的5.3倍,年均增长4.4%,亩产由1978年的54.4公斤增长到2017年的218.6公斤,增长3.0 倍,年均增长3.6%。其中,花生总产量103.4万吨,是1978年的5.9倍,年均增长4.7%。
——蔬菜生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省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菜篮子”工程的实施,蔬菜生产较快增长。2017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748.6千公顷,总产量5058.5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2.3倍和8.2倍,年均增长3.1%和5.9 %,亩产由1978年的1629.0公斤增加到2017年的4505.0公斤,增长1.8倍,年均增长2.6%。蔬菜已经成为全省农业支柱产业。设施蔬菜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全省设施农业的发展,对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建设新型现代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挥了主要作用。2017年,全省设施蔬菜产量1761.8万吨,占蔬菜产量的比重为34.8%,不仅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彻底改变了农民必须遵守季节时令进行种植的传统,实现了蔬菜错季生产和常年供应,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历年蔬菜生产情况
——园林水果及食用坚果生产。河北是水果及食用坚果生产大省,品种资源丰富,泊头鸭梨、赵县雪花梨、沧州金丝小枣、深州水蜜桃等水果和迁西板栗等食用坚果驰名中外。果品产业在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被省政府确定为农业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按照构建经济强省和果业强省的要求, 坚持科技创新,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质增效,积极推进果品产业建设。2017年,园林水果总产量达到969.9万吨,比1978年增长11.2倍,年均增长6.6%。食用坚果总产量达到56.6万吨,比1978年增长12.2倍,年均增长6.8%。其中,核桃和板栗总产量分别达到17.9和33.9万吨,比1978年增长15.3和14.4倍,年均增长7.4%和7.3%。
历年园林水果生产情况
——畜牧业生产。畜牧业是农业传统产业,改革开放40年来, 省委、省政府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由改革开放初期农户散养为主,发展到现代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为主,畜牧业得到较快发展,不仅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乡居民需求的重要产业,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全省肉类总产量474.2万吨,比1985年增长4.5倍,年均增长5.7 %。禽蛋产量383.7万吨,比1985年增长10.5倍,年均增长8.2%。牛奶产量381万吨,比1978年增长210.7倍,年均增长14.7 %。
——渔业生产。河北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海岸线绵长,海域面积辽阔,内陆有白洋淀、衡水湖等重要水域,拥有较丰富的水产品生产资源。2017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116.5万吨,比1978年增长7.4倍,年均增长5.6%。其中,海水产品76.3万吨,淡水产品35.3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5倍和31.1倍,年均增长4.7%和9.3%。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53.5千公顷,比1978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5%。养殖水产品产量83.3万吨,比1978年增长118倍,年均增长13.0%。渔业在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农用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农用机械使用量逐年增加。2017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580.6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6倍,年均增长5.1 %。大中型拖拉机31.5万台,增长10.3倍;小型拖拉机129万台,增长13.2倍;农用排灌电动机147.4万台,增长2.7倍;农用联合收获机15.6万台,增长578.8倍,年均增长17.7%。农用机械化水平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条件改善。2017年,全省农业机械综合率达到72.1%,机耕面积5480千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63.5%,比1978年提高4.9个百分点。机播面积6825.3千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79%,比1978年提高60.9个百分点。机收面积达5533.9千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64.1%,比1978年提高62.6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河北水资源日益紧张,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逐步转为节水工程建设为主,全省用于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为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017年,全省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415.72千公顷,比1996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5.3%。其中,喷滴灌面积380.74千公顷,比1996年增长7倍,年均增长11%。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稳步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到6743.5亿元,比1998年增长10.4倍,年均增长13.6%。1998年以来的20年间,农业产业化经营率由28.4%提高到66.6%,年均提高4.6个百分点。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合理配置生产要素,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带动作用显著增强。2017年,全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2303个,比1998年增加1892个;实现销售收入3622.0亿元,比1998年增长20.1倍,年均增长17.4%。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利益联合方式,采取合同订单、股份合作、利润返回等形式,带动农户数1559.9万户,比1998年增长6.6倍,年均增长11.3%。
历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率
五、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农村基础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水、电、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2017年末,全省48671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电,93.5%以上的行政村用上了自来水,96.2%以上的行政村接通了宽带,84.3%以上的行政村安装了有线电视,81.5%以上的行政村通了公共交通。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省“三农”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夯实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基本社会服务全面进步,农民生活越来越好。河北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
——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2016年末,全省所有行政村全部通了公路,94.1%的村通宽带互联网;68.8%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比十年前第二次农业普查提高50.7个百分点。
——农村基本社会服务全面进步。有幼儿园、托儿所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为31.4%,有体育健身场所的村所占比重为62.1%,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的村比重为46.5% ,有卫生室的村比重为87.3%。
——农户住房条件改善。99.5%的农户拥有自己的住房。其中,拥有商品房的农户达到98.6万户,占全部农户的6.7%;有62.9%的农户住房为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占5.8%。
——饮用水更加安全。有近583.1万农户饮用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占全部农户比重为39.3% ;有56.9%的农户饮用受保护的井水和泉水,有0.1%的农户饮用桶装水。
——做饭取暖使用能源更加清洁。做饭取暖主要使用电的农户有692万户,占46.7%;主要使用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的有562.2万户,占37.9%,3.7万户农户使用沼气,有1.8万户主要使用太阳能,分别占0.25%和0.12%。
——卫生设施条件改善。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的农户有221.7万户,占全部农户的比重为15.0%;使用卫生旱厕的322.3万户,占21.7%。
——耐用消费品拥有数量增加。平均每百户农户拥有小汽车35.2台,摩托车、电瓶车122.5辆,淋浴热水器54.7台,空调68.5台,电冰箱91.2台,彩色电视机118.4台,电脑49.4台,手机230.0部。
改革开放40年,河北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给“三农”注入了无限活力,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快推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迎来又快又好的发展机遇,农民整体生活水平呈现稳定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宏伟蓝图已绘就,奋斗目标已确定,我们要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下,砥砺前行,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