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分析

增加有效供给适应市场需求

时间: 2016-07-26 浏览次数:?


 

  ——2015年全省供需问题分析

 

  为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中央“三去一降一补”决策部署,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调结构、转方式,努力增加与消费需求相适应的供给,但供给质量偏低、需求意愿不强等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着眼于探索供需平衡的有效途径,推动供需两侧双向发力,我们着重从总投入构成、产业结构、使用结构、流入流出结构等方面对2015年全省供需状况进行深入分析。

 

  一、供需基本情况

 

  2015年,全省完成总产出(总投入)87281.6亿元,其中供给省内74248.1亿元,占总产出的85.1%,供给省外13033.5亿元,占总产出的14.9%

 

  (一)总投入构成。总产出(总投入)由中间投入和增加值构成。2015年,全省完成增加值(GDP)29806.1亿元,增加值率为34.1%;中间投入57475.5亿元,中间投入率为65.9%

 

  1、增加值构成项“二升二降”。在增加值四项构成中,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比重上升,其余二项比重下降。见下表:

 

               2015年增加值四项构成情况

 

指标名称

绝对值(亿元)

GDP比重(%

比上年升降±(百分点)

劳动者报酬

15398.5

51.7

1.3

固定资产折旧

4168.2

14.0

0.7

生产税净额

3826.5

12.8

-0.6

营业盈余

6412.9

21.5

-1.4

 

  2、三次产业增加值率差异大。第一产业增加值率为60.7%,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率为51.8%,与上年基本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率为24.5%,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3、中间投入以物耗为主。在中间投入构成中,物质投入占82.1%,其中,第一产业投入占6.6%,第二产业投入占75.5%;服务投入(第三产业)占17.9%

 

  (二)产业结构。2015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29806.1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439.4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4386.9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1979.8亿元,增长11.2%

 

  1、产业结构继续优化。2015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40%,第一、二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一产业增加值占11.5%,比上年降低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48.3%,比上年降低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40.2%,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虽然仍低于第二产业8.1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大幅缩小5.7个百分点。

 

  2、工业内部结构出现积极变化。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装备制造业占23.7%,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钢铁工业占26.0%,比上年下降4.6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占37.9%,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

 

  3、非营利性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全省非营利性服务业完成增加值2467.3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增速高于第三产业7.5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0.6%,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19.9%,拉动第三产业增长1.6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完成增加值898.0亿元,增长26.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完成增加值358.3亿元,增长16.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增加值142.4亿元,增长77.5%;卫生和社会工作完成增加值542.8亿元,增长22.4%;只有教育行业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完成增加值525.7亿元,增长2.1%

 

  (三)使用结构。2015年,全省实现最终消费13197.8亿元,最终消费率为44.3%;资本形成总额为17352.1亿元,资本形成率为58.2%。主要特点:

 

  1、居民生活质量有所提高。2015年,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031元,比上年增加1099元。居民消费支出呈现两大特点:一是享受型支出比重上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339元,占10.3%,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医疗保健支出1192元,占10.2%,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二是食品支出比重下降。食品烟草支出3516元,占27.0%,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2、装备资本形成比重上升。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17298.8亿元中,装备制造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占4.4%2.0%1.0%,分别比上年提高0.40.30.5个百分点。

 

  (四)流入流出结构。2015年,全省产品和服务流入13777.0亿元,流出13033.5亿元,净流入743.7亿元,净流入率为0.9%

 

  1、制造业是净流出的主体。2015年,全省制造业净流出5500亿元,其中,净流出额较大行业的分别是: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服装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资源类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2015年,全省采掘业净流入5000亿元,其中,煤炭采选业、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和其他矿采选业分别净流入17811745915559亿元。

 

  3、货物出口顺差特征明显。全省货物出口总值1863.3亿元,进口总值1090.5亿元,进出口之比为3763。其中,制造业出口1843.4亿元,占全省货物出口的98.9%。出口额居前6位的行业依次是: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化学工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二、当前供需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总体供给低效

 

  1、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为21.5%,比上年降低1.4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营业盈余占GDP28.6%,第三产业营业盈余占GDP19.1%,分别比上年降低2.60.4个百分点。

 

  2、低端产业供给偏多。能源、原材料工业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近60%,规模以上工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3个行业分别占全省增加值的17.0%9.0%6.4%。全省出口额最高的是钢材,占货物出口的32.8%;其次是服装,占货物出口的12.7%,位居出口第三和第四位的是农产品和纺织品,分别占货物出口的5.5%5.4%

 

  3、高端产品供给偏少。在服务业增加值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3.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3.0%;在制造业增加值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4个行业分别占工业的1.8%1.3%1.2%0.4%。出口中,高新技术产品仅占出口额的7.9%,其中电子技术占3.5%,生命科学技术占2.0%,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占1.1%

 

  (二)农业供给低效粗放

 

  1、单产水平较低。农民仍存在着“靠天吃饭”的思想,科学种养意识不强,单产水平较低。如玉米,2015年全省343公斤/亩,每亩产量比全国平均少50公斤。

 

  2、后加工能力不足。全省对农产品精细包装、安全运输等后加工环节重视不够,造成鲜活农产品通道不畅、开拓市场能力差、流通效率低等问题。据了解,全省758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数存在着后加工能力不足问题。

 

  3、名牌产品少。全省只有31.6%的龙头企业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17.5%的龙头企业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仅占2.4%

 

  4、短缺农产品供给较少。一些国家扶持和需求量较大的农产品如大豆、油料、糖类、花卉、特色杂粮等供给偏少,如2015年全省大豆、油料和甜菜总产量分别为22.5万吨、151.5万吨和89.2万吨,与全国相关大省差距大。

 

  (三)工业无效供给比例偏高

 

  1、企业亏损面大。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资产负债率为56.2%,其中流动负债占比高达77.9%;企业利息支出约占利润的1/5,也就是约有1/5的利润被利息支出吞噬掉,资产负债率偏高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造成企业亏损加大。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13.3%,在全省39个工业行业中,亏损面在20%以上的有12个,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为全行业亏损,六大高耗能企业亏损面也达19.5%

 

  2、行业增加值率低。2015年,全省工业平均增加值率为24.5%,除个别垄断性行业外,多数工业行业均在25%以下,增加值率较低的工业行业(见下表):

 

              2015年增加值率较低的工业行业

 

行业名称

增加值率(%

农副食品加工业

15.1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17.0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7.1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18.2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19.0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19.4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20.0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1.0

全省平均

24.5

 

  3、产品结构不够优化。如钢材,板带比十多年来一直在60%以下,从品种上看,特厚板产量占1.3%,镀层板占0.4%,冷轧窄带钢占4.5%。水泥,属于半成品的水泥熟料占水泥产量高达55.0%,从水泥品种上看,抗压强度>PO52.5的水泥仅占0.5%。发电量,属于高耗能的火力发电仍占发电量的90%以上,而清洁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发电如风力发电、竹木生物发电、太阳能发电、水力发电、垃圾发电等分别仅占7.4%0.6%0.4%0.2%0.2%

 

  (四)服务业整体供给不足

 

  1、部分公共服务业缺口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较低,特别是教育、卫生、居民服务业、物业管理业、保险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社会工作、邮政业、文化艺术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占第三产业的4.4%4.2%2.4%1.1%0.8%0.5%0.4%0.3%0.2%0.1%。二是一些新兴公共服务业与京津差距大。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分别占第三产业的3.0%2.0%1.2%,分别低于北京4.74.36.7个百分点,低于天津5.36.50.8个百分点。三是部分公共服务业自给率偏低。全省金融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水利管理业、文化艺术业等5个行业自给率均低于50%

 

  2、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生产性服务业仍以传统服务为主,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分别占第三产业的19.9%19.7%12.4%,是全省三大生产性服务业,而以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融资租赁等为核心的创新模式全省才起步;与制造业密切关联、代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的行业发展滞后,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4个行业增加值仅占第三产业的9.9%

 

  (五)消费意愿不强

 

  1、居民收支水平不高。201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5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5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少5043元和371元;全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0921元,比全国平均工资少11018元,居全国29位。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影响生活性消费支出,201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58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支出少3805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02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支出少200元。

 

  2、消费预期不乐观。全省社会保障、医疗、养老等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居民预期消费支出增加,当期消费支出减少。一是居住问题,由于多数低收入人群在城镇没有自有住房,收入的节余主要是用来储蓄而不是用于消费。二是医疗问题,居民看病自费比例较高,一些必要的检查、治疗费用部分仍由个人支付;另外,全省仍存在着居民因患大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报销难、赔付难的问题。公共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减弱人们的消费意愿。

 

  3、高收入人群消费倾向低。近年来,高收入人群人均消费支出比重总体偏低,据城乡住户调查,2014年城镇、农村高收入人群人均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仅59.7%56.6%。高收入人群消费倾向低,影响全省总体消费水平。

 

  (六)投资效率偏低

 

  1、投资构成不优。第二产业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比重仍偏高。2015年,第二产业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达5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1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比重为4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8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中,过剩行业投资比重偏高,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占2.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4.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占3.3%,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1.4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占44.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2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投资构成看,投资最大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业,住宿和餐饮业等3个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70%以上,而多数现代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低于5%,如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占0.4%,教育占0.9%,水利管理业占1.1%

 

  2、投资效率偏低。2015年,全省GDP增速低于固定资产投资3.8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低于投资7.6个百分点,个别行业投资效率十分低下,有的投资增速高于生产增速数倍。

 

  三、实现全省供需有效对接的几点建议

 

  (一)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壮大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不断开发新产品,加大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的生产;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培育一批业态高端、产业集聚、关联带动能力强的装备制造业,用高端制造业拉动全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同时,努力改善外部环境,积极发展为制造业提供配套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优先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各地应鼓励民间投资,积极发展适应各自区位特点、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生产性服务业。

 

  (二)提升企业服务意识,增强企业内生动力

 

  要树立服务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观念,以需求为导向,加强市场调研,努力增加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企业要在产供销各环节严格质量管理,严把原料供应、产品生产和检验每道关口;通过“互联网+”等营销手段降低流通费用和产品销售成本;增加科技投入,努力开发高、精、尖端等短缺产品,不断提高产品性价比和具有自主品牌的比重;改进产品规格、花色、品种、型号,提高产品后加工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对产品实用性和美观性的需求。

 

  (三)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一要精准合作。充分发挥河北环京津、沿渤海区位优势,积极寻求与国内外优势企业的合作,引进先进制造工艺和技术,加快企业关键技术的改造步伐,推动全省产业向高端方向发展。

 

  二要精准投资。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引导资金投到符合产业政策和能耗最低、效益最优、技术最先进的行业和产品上;采用多种方式开拓多元化投融资渠道,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更好地发挥放大效应。

 

  三要精准扶持。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产品的供求状况,适时调整产品结构,把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在产品有需求、效益高、质量好、边际效用高、有效增加就业的产品或项目上,并在资金、税收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力促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职工增资。

 

  四要精准服务。着力增加养老、医疗、保险、文化、教育、保障性住房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的支出比例,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营造敢于消费、乐于消费、放心消费的环境。

 

  五要精准扶贫。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方法,分析产生贫困的原因,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并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在确保全省整合后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明年实施的前提下,发挥大病保险、城乡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多项制度的合力,防止因病致贫的发生,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四)发挥舆论宣传作用,提高全省产品知名度

 

  鼓励企业利用商品交易、直销等互联网平台宣传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政府公职人员应采用微博、微信、腾讯QQ等方式宣传本地产品,在同质同价的前提下带头购买本地产品;通过向社会发布本地产品评审表等方式,提高他们对当地产品的熟悉和认知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对省内优质产品或服务的宣传力度,增强人们对本地产品的需求意愿,逐步形成优先购买和使用本地产品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