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分析

“十二五”以来河北现代农业发展监测评价报告

时间: 2015-11-11 浏览次数:?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目前仍是四化同步短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愈发突出、国际竞争压力日益加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已刻不容缓。

 

  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不断推进农业改革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型发展,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现代农业发展迈入新阶段。同时,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中,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评价

 

  为综合分析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状况,我们运用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监测评价体系,采用线性综合评价方法,对全省现代农业发展进程进行了监测评价。监测结果显示,十二五期间,我省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产业体系建设、发展支撑要素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等均取得明显进展。2014年,现代农业实现程度达65.6%,比2010年提高18个百分点。已经由现代农业加速发展阶段迈入稳步推进阶段,实现了跨越发展。

 

  (一)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实现程度达到75.9%,比2010年提高24.5个百分点

 

  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包括农业绩效和社会发展两方面。

 

  1、农业绩效实现程度为86.5%,比2010年提高25.4个百分点

 

  监测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我省农业生产力水平已达到较高程度,耕地产出率和农村劳动生产率基本接近100%,但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实现程度偏低。农业投入产出率提高幅度不大。

 

  ——耕地产出率已接近农业现代化目标值。2014年,全省耕地产出率为3647/亩,比2010年增加1039.1/亩,与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值(3800/亩)相差153/亩,实现程度为94.8%,比2010年提高35.2个百分点。

 

  ——农村劳动生产率实现程度达到98.8%2014年,全省农村劳动生产率为25743.2/人,比2010年增加8169.6/人,与目标值(26000/人)相差256.8/人,实现程度为98.8%,比2010年提高38.8个百分点。

 

  ——农业投入产出率缓慢提高。2014年,全省农业投入产出率为147.9%,比2010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与目标值(155%)相差7.1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82.4%,比2010年提高2.9个百分点。与2010年相比,农业投入产出率提高幅度不大,表明依靠单纯的投入拉动农业生产发展效应已不显著。

 

  ——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仍有较大上升空间。2014年,全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为134.3%,比2010年提高29.4个百分点,与目标值(170%)相差35.8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70.1%,比2010年提高24.5个百分点。

 

  2、社会发展水平实现程度为70.3%,比2010年提高24.1个百分点

 

  监测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我省现代农业建设在社会发展方面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县域人均生产总值较快增长,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逐步加快,小城镇人口比重提高相对缓慢。

 

  ——县域人均生产总值实现程度接近三分之二。2014年,县域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1623.6元,比2010年增长34.4%。与目标值(45000元)相差1.3万元,实现程度为64.9%,比2010年提高21.2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2014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186元,比2010年增加4228元,增长71.0%;与目标值(14000元)相差3814元,实现程度为66.9%,比2010年提高36.7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实现目标要求。2014年,全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4%,比2010年下降5.8个百分点,实现程度达100%

 

  ——小城镇人口比重实现程度过半。2014年,全省小城镇人口比重达到24.2%,比2010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与目标值(35.0%)相差10.8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56.5%,比2010年提高10.1个百分点。

 

  ——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三分之二。2014年,全省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66.7%,比2010年提高4.6个百分点;与目标值(70.0%)相差3.3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83.2%,比2010年提高23.5个百分点。

 

  (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实现程度达到55.6%,比2010年提高10.9个百分点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两个方面。

 

  1、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程度为70.6%,比2010年提高8.0个百分点

 

  监测结果显示,十二五期间,我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较高水平,人均粮食拥有量已超过目标值,实现程度连续多年达100%。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增长相对缓慢,实现程度仍较低。三大优势产业比重稳定在70%左右,农业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升级。

 

  ——人均粮食拥有量已经超过目标值。2014年,全省人均粮食拥有量达到456.7公斤/人,比2010年增加38.3公斤/人,已超过目标值(414.4公斤/人),实现程度为100%

 

  ——人均肉蛋奶占有量距离目标仍有较大差距。2014年,全省人均肉蛋奶占有量达到180.6公斤/人,比2010年增加11.2公斤/人;与目标值(300公斤/人)相差119.4公斤/人,实现程度为35.2%,比2010年提高6.1个百分点。

 

  ——三大优势产业产值比重实现程度达到68.0%2014年,全省三大优势产业产值比重达到69.9%,比2010年提高1.8个百分点;与目标值(73.0%)相差3.1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68.0%,比2010年提高18.6个百分点。

 

  2、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程度为42.6%,比2010年提高13.3个百分点

 

  监测结果显示,十二五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稳定在较高水平。农产品外向度呈下降趋势,成为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制约因素之一。农民组织化程度快速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涌现,农业应对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

 

  ——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2014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4.2%,比2010年提高5.6个百分点,与目标值(70.0%)相差5.8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82.9%,比2010年提高16.5个百分点。

 

  ——农产品商品率稳定在82%左右。2014年,全省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1.8%,比2010年提高1.4个百分点,与目标值(84%)相差2.2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84.1%,比2010年提高9.8个百分点。

 

  ——农产品外向度下降。2014年,全省农产品外向度为3.1%,比2010年降低0.1个百分点,与目标值(6.0%)相差2.9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46%,比2010年下降6.0个百分点。

 

  ——农民专业组织覆盖率大幅提高。2014年,全省农民专业组织覆盖率达到35.2%,比2010年提高24.6个百分点,与目标值(65.0%)相差29.8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51.9%,比2010年提高39.7个百分点。

 

  (三)发展支撑要素实现程度达61.4%,比2010年提高16.7个百分点

 

  发展支撑要素包括包括科学技术水平和物质装备建设两方面。

 

  1、科学技术水平实现程度为70.2%,比2010年提高17.7个百分点

 

  监测结果显示,十二五以来,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农业科技人员增长较快,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有所下降,说明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有待加强。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略有下降。2014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2%,比2010年降低0.4个百分点,与目标值(60.0%)相差4.8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63.9%,比2010年下降3.0个百分点。

 

  ——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快速增长。2014年,全省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达到5.39人,比2010年增加0.5人,与目标值(5.50人)相差0.11人,实现程度为89.5%,比2010年提高50.1个百分点。

 

  ——农村劳均受教育程度稳步提高。2014年,全省农村劳均受教育程度达到9.04/人,比2010年增加0.2/人,与目标值(10人)相差1人,实现程度为52.0%,比2010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农民信息化程度提升较快。2014年,全省农民信息化程度达到73.14%,比2010年提高13.8个百分点,与目标值(80.0%)相差6.9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87.6%,比2010年提高25个百分点。

 

  2、物质装备建设实现程度为55.5%,比2010年提高16.0个百分点

 

  监测结果显示,十二五以来,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对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促进了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但节水灌溉率提高速度相对缓慢,稳产高产田比重逐年下降,成为影响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财政支农资金比重稳步提高。2014年,全省财政支农资金比重达到12.5%,比2010年提高1.4个百分点,与目标值(15.0%)相差2.5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74.7%,比2010年提高14.1个百分点。

 

  ——稳产高产田比重略有降低。2014年,全省稳产高产田比重达到54.3%,比2010年下降0.2个百分点,与目标值(75.0%)相差20.7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5.9%,比2010年下降0.9个百分点。

 

  ——农业机械综合作业率实现程度达到90%以上。2014年,全省农业机械综合作业率达到73.2%,比2010年提高7.6个百分点,与目标值(75.0%)相差1.8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92.7%,比2010年提高30.6个百分点。

 

  ——节水灌溉率仍有较大差距。2014年,全省节水灌溉率达到68.7%,比2010年提高9.0个百分点,与目标值(90.0%)相差21.3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53.6%,比2010年提高19.6个百分点。

 

  (四)可持续发展实现程度达67.9%,比2010年提高18.8个百分点

 

  监测表明,十二五以来,河北省加大植树造林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连续多年超额完成水利部下达我省的年度水土流失治理目标任务,农业成灾率持续下降。

 

  1、资源状况实现程度为75.1%,比2010年提高24.8个百分点

 

  2014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为29.2%,比2010年提高3.2个百分点,与目标值(35.0%)相差5.8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62.6%,比2010年提高20.6个百分点。

 

  2、环境状况实现程度为62.7%,比2010年提高14.5个百分点

 

  ——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明显。2014年,全省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例达到66.23%,比2010年提高4.2个百分点,与目标值(70.0%)相差3.8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81.2%,比2010年提高21.2个百分点。

 

  ——农业成灾率缓慢下降。2014年,全省农业成灾率达到62.0%,比2010年下降1.4个百分点,与目标值(55.0%)相差7.0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57.3%,比2010年提高8.5个百分点。

 

  二、主要制约因素

 

  从监测评价结果看,十二五期间,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尽管取得较好成效,实现了跨越发展,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加快发展。

 

  (一)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瓶颈尚存,靠天吃饭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水利设施超期服役、年久失修现象普遍,表明农业基础设施还很薄弱,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较低,抗灾减灾能力不强。近两年,我省旱涝保收面积逐年减少。2014年,全省稳产高产田比重为54.3%,比2010年下降0.2个百分点。



 

  (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

 

  我省农业科技发展缓慢,科技对农业的支撑程度还不高,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一是农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落后于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水平较低。二是农业科技人员少,组织机构不健全。三是基层农技服务队伍年龄普遍偏大,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弱化。四是农民接受和运用科技成果能力较低。



 

  (三)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提升缓慢

 

  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提升缓慢,2014年,在全省乡村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4.55%,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程度为9.04/人,仅比上年提高0.05/人,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为初中水平。文化程度偏低导致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相对偏弱,劳动技能提高难度和科技推广应用难度加大,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障碍。



 

  (四)农产品外向度较低

 

  十二五以来,河北省农产品出口总量有了显著增加,但相对发展缓慢,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低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速度。2014年,全省初级农产品出口总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现价)的比重为3.1%,比2010年下降0.1个百分点。农产品外向度低成为阻碍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当前新常态背景下,现代农业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深入研究,切实把握好。

 

  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三大机遇。一是政策机遇。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一系列新部署新安排,惠农政策体系日趋完善。我省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政策支持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是当前农业面临的重大机遇。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重要平台和抓手,有利于发挥各方优势,以京津冀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推广等方面的科研合作为契机,有利于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展。三是产业机遇。从产业发展看,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外延大大拓展,农业由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及休闲服务业等领域交融发展,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和新的增长点,面临良好的产业机遇。

 

  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四大挑战。一是农业生产成本攀升,比较效益偏低。目前,农业生产经营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阶段,主要农产品国内价格超过国际市场价格,生产资料价格上升抵消了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及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造成农业增产不增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面临新挑战。

 

  二是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约束趋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土地、水等资源要素的刚性约束将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刚性需求也将持续增加,保障供需平衡的难度加大。农业过量施肥用药形成的面源污染,影响生态安全及农产品品质安全。当前旱、涝等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农业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日益加剧。

 

  三是农产品国内外价格倒挂,国际竞争激烈。全球农业一体化背景下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成本优势明显,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问题日益突出,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四是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务农人员老龄化。农业副业化、农户兼业化、劳动力弱质化等问题日益凸显。留乡务农的劳动力整体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农民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比重逐年下降。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一产业比重仅占20.3%,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农业在相当多的农户那里已经只是家庭收入的副业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进农业废弃物转化利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节水设施建设,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节水灌溉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农村民生工程建设。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民科技培训

 

  突破农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走依靠科技持续推动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要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加强农村人才的培育,大力培养农业技能服务人员、现代农业经营者,使科技成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动力。

 

  (三)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一是培育发展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发展农民合作社,加快培育一批管理规范、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示范社;鼓励规模经营农户成立家庭农场和土地合作农场,实现自然人农业法人农业过渡;加快培育一批现代职业农民以及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二是发展新型农业经营。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延伸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条。三是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和农业金融保险体系建设,使农业生产保障体系更加完备,发展环境更加宽松。

 

  (四) 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一是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精心打造一批专业、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二是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深化出口产品加工程度。三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健全规范高效的出口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严格按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生产。

 

  (五)加强现代农业多功能产业体系建设

 

  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努力构建集经济、文化、生态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把农业和旅游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树立生态循环经济引领农业现代化理念,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减排降耗和循环利用资源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探索现代农业、创新经营机制为重点,引入现代产业组织方式,打造全产业链条,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四是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农业将对农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政府、社会、企业多方协力,助推互联网+农业切实落实。加大对互联网+农业创新的政策扶植力度,普及互联网和电商知识,带动农村居民整体的互联网意识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