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分析

从人口普查数据看河北省人口受教育状况

时间: 2013-11-18 浏览次数:?

 

人口受教育程度是人口的重要社会特征,是人口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也能够反映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对人口和经济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依据人口普查数据资料,对全省人口受教育状况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教育文化强省的建议。

  一、人口受教育状况

  (一)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教育的发展,河北省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也在不断提高。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下文简称“六普”)资料显示,河北省6岁及6岁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指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及以上人口)6399.69万人,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96.74%,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下文简称“五普”)提高4.98个百分点;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24.25万人,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7.93%,比“五普”提高4.97个百分点;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913.17万人,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13.80%,比“五普”提高5.28个百分点;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3190.30万人,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48.23%,比“五普”提高6.37个百分点;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771.97万人,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26.79%,比“五普”降低8.71个百分点(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六普”资料显示,河北省每十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89066人,比“五普”增长3292人。同2000年“五普”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2698人上升为7296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0743人上升为12709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9139人上升为44400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3194人下降为24661人。

  (二)文盲率逐年下降

  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的数量和比重,是反映一个地区人口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随着我省扫盲工作尤其是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深入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巩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较大提高,受教育人口不断增长,文盲人口明显减少,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持续下降。1982年“三普”、1990年“四普”、2000年“五普”、2010年“六普”,文盲人口依次减少为1178.96万人、937.08万人、442.52万人、187.74万人,粗文盲率(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依次降低为22.24%15.34%6.64%2.61%,文盲率(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依次降低为32.14%21.62%8.59%3.14%

  (三)高学历人口快速增长

  普查数据显示,河北省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10年,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24.25万人,比2000年“五普”增长180.04%;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913.17万人,比2000年“五普”增长71.72%;初中程度的人口为3190.30万人,比2000年“五普”增长22.24%;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771.97万人,比2000年“五普”减少19.95%。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增长迅猛,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持续增长,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平缓增长,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呈现减少趋势。

  (四)女性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

  “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大学文化程度的女性人口为257.39万人,比2000年“五普”增加181.23万人,增长237.97%;高中文化程度的女性人口为416.21万人,比2000年“五普”增加98.31万人,增长30.93%;初中程度的女性人口为1490.26万人,比2000年“五普”增加318.74万人,增长27.21%;小学文化程度的女性人口为958.38万人,比2000年“五普”减少233.51万人,减少18.91%

  从分性别文盲率看,我省女性文盲率下降快于男性。1982年“三普”男性文盲率为19.09%,女性文盲率为45.72%,相差26.63个百分点;1990年“四普”男性文盲率为12.84%,女性文盲率为30.69%,相差17.85个百分点;2000年“五普”男性文盲率为6.47%,女性文盲率为10.76%,相差4.29个百分点;2010年“六普”男性文盲率为1.58%,女性文盲率为4.71%,相差3.13个百分点(见表4)。男性与女性文盲率差距逐步缩小,表明河北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口文化素质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明显。

  (五)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水平

  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反映的是不同层次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是指某一人口群体中人均接受学历教育(包括成人学历教育,不包括各种非学历培训)的年数。“六普”资料显示,河北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未上过学0年,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大学16年)8.87/人,在全国排第16位,高于全国8.80/人的平均水平。

  (六)差距依然存在

  “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河北省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在全国排第23位,每十万人中具有高中程度的人口在全国排第20位,处于较低水平。文盲人口数量虽然大幅度减少,但文盲率(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仍然居于全国第11位。从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高中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看,河北省与发达地区仍有差距。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才能逐步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七)城乡差距较大

  由于城乡经济社会和教育水平不同,致使城乡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六普”资料显示,河北省城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比乡村人口多1.91年;城镇每十万人中拥有大学程度的人口比乡村多12985人,高8.17倍;城镇每十万人中拥有高中程度的人口比乡村多12190人,高1.66倍;城镇人口文盲率比乡村人口低2.07个百分点。

  二、人口文化素质的影响

  (一)对生育率的影响

  有效控制人口和提高人口质量,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六普”资料显示,河北省受教育程度为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育龄妇女生育二孩的比重依次降低为42.21%45.41%39.10%26.65%11.18%;受教育程度为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育龄妇女生育三孩及以上的比重依次降低为19.77%20.14%16.87%11.74%0.61%(见表6)。育龄妇女的受教育程度与生育率呈负相关,即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率越低,生育多个孩次比重越低,反之,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越低,生育率越高,生育多个孩次比重越高。

  (二)对从业的影响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人口文化素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六普”资料显示,受教育程度人口在不同行业所占比重不同。受教育程度为小学的人口中,有82.50%的从事于农、林、牧、渔业;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人口中,有64.00%的从事农、林、牧、渔业,13.57%的从事制造业;受教育程度为高中的人口中,有33.52%的从事农、林、牧、渔业,18.97%的从事制造业,13.13%的批发和零售业;受教育程度为大学的人口中18.59%从事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8.40%从事教育,14.15%从事制造业。可以看到,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业和制造业等对文化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的行业;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口相对集中在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以及教育等收入水平、待遇、层次相对较高的行业。

  (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依赖、互为促进。一方面,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依靠科学和技术,即人口文化素质越高,其生产潜力也越大,就越能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是提升人口文化素质的物质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经济发展,才有条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扩大教育规模,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即经济越发达,人口受教育程度就越高。

  1、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人口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据世界银行测算,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可使人均GDP增加3%。“六普”资料显示,河北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文化素质的差异密切关联,各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均GDP呈高度正相关,即平均受教育年限较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好。如唐山市、石家庄市、廊坊市、秦皇岛市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24年、0.75年、0.21年和0.51年,其人均GDP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7.16%18.30%11.08%8.77%,而衡水市、邢台市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其人均GDP也偏低。

  2、促进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

  人口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随着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大量劳动者从第一产业分离出来,流向对文化素质要求较高的二、三产业,从而提高了非农产业增加值与从业人员比重。2010年,全省非农产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分别达87.43%62.12%,比2000年上升3.78个百分点和11.68个百分点。十年间,全省有213.91万人从第一产业分离出来流向二、三产业。

  3、促进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人口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2000年“五普”以来,河北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7.74年提高到2010年的8.87年,提高了1.13年,十年间人口文化素质上升了一个档次。与此同时,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5661.2元增长到2010年的16263.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2478.9元增长到2010年的5958.0元分别增长了1.87倍和1.40倍。

  三、发展教育事业,向文化强省跨越

  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够实现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随着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人口文化素质逐步提高,广大人民对于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教育,进一步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关乎河北省发展全局,关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加大教育投入,坚持教育超前发展

  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前瞻性。根据公共教育增长原则,人均国民收入较低、经济不发达国家的教育投资比例增长速度应快于发达国家当前同期的水平。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就确定了教育投资超前增长的原则,规定我国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和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的原则。因此,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建立各级党政领导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落实各级政府的职责,优先保障重点保障教育财政支出;加大教育投入,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提倡社会办学、多元化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使教育投入总量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

  (二)巩固义务教育,打好教育基础

  坚持义务教育重中之重地位,全面提高普及程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人口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由于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还较为薄弱,教育质量不高,导致部分学生流向城镇,部分学生因此辍学。从河北省实际情况出发,继续把发展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人口教育水平,实现人口文化素质提升,实现全省经济综合实力的提升。

  (三)发展职业教育,适应社会需求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优化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职业教育活力。实行工学结合,加强校企合作,着力推进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合作办学模式。积极开展新型农民培养、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满足广大农民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需求,普遍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进一步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资助政策,努力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四)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

  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稳步扩大规模,调整优化结构,强化办学特色,推进科技创新,增强服务能力。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建成几所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加快高水平大学和强势特色学科建设,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引领和带动高校整体发展。调整优化学科结构,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五)吸引留住人才,促进教育发展

  长期以来,河北省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各种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的待遇低,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力度与周边省市相比较弱,造成省外人才流入少、省内人才流出多的不利局面。一方面,人才留不住、引不来、用不好,越来越缺少人才优势,经济发展与发达省市差距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经济越不发达,吸引人才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减少变弱,形成恶性循环。河北省每年考取外省大学毕业生大量外流,就说明对人才重视不够,为人才创业发展提供的环境、待遇不够好。这对于河北省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对河北省经济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待遇,给予更多更深层次的优惠政策;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才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把更多更好的人才引入教师队伍,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活力,为教育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动力,提高教育水平,促进河北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