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分析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 居民生活不断改善

时间: 2013-07-31 浏览次数:?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家庭结构由传统家庭向现代家庭转变;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人口素质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城镇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人口总量低速增长,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2000年以来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在我省得到较好贯彻执行,各级政府严格执行河北省计划生育条例,加大考核力度,兑现奖惩办法,调动了各级各部门抓计划生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人民群众的生育观念和养老观念进一步改变,少生优生,少生快富的生育观深入人心。社会保障制度日臻完善,为低生育水平提供了政策保障。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为7185.4万人,其中男性人口为3643万人,占50.7%;女性人口为3542.4万人,占49.3%10年间,人口净增长441.8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64%19902000年的10年间,人口净增长635.4万人,年均增长0.99%。两者相比,后一个10年比前一个10年人口净增长减少193.6万人,年均增长率下降0.35个百分点。人口的低速增长缓解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家庭结构由传统家庭向现代家庭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家庭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家庭的模式发生了改变,家庭户数增多、户均规模减小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2039.5万户,家庭户人口为6853.9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36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3.59人减少0.23人。从各种家庭户规模占总户的比重看:2010年全省家庭户中占比重最大的是3人户,占26.38%4人户和2人户,分别为21.79%21.69%。从2000年以来的变化趋势看,1人户、2人户呈上升趋势,3人户、4人户和5人户呈下降趋势,特别是4人户下降趋势明显,这说明家庭户规模在由传统的大家庭向现代中小家庭转化,中小家庭的比重已远远超过大家庭比重。 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测算,2010年全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97岁,比2000年提高了2.44岁。其中,男性72.70岁,提高2.02岁,女性77.47岁,提高2.93岁。平均预期寿命的大幅提高,是十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取得的成果。

  二、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社会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教育是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基础,2000年以来,全省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文盲人口比重大幅度降低,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中等教育结构日趋合理,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教育投入逐年增加。2001-201110年间全省用于教育经费总投入累计达到4052.1亿元,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加速了全省各级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扩大大中专院校招生规模,培养高级师资力量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各种规模家庭户比重变化(单位:%

年家庭户规模

2010

2000

2010年比2000年升降(%

 

100.00

100.00

--

1人户

9.25

6.20

3.05

2人户

21.69

15.61

6.08

3人户

26.76

27.89

-1.13

4人户

21.79

26.81

-5.02

5人户

11.75

14.85

-3.1

6人户

5.90

5.91

-0.01

7人户

1.81

1.87

-0.06

7人以上户

1.04

0.86

0.18

  教育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42237所,在校生1391.06万人,校均在校生规模329人。十年来,全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精神,教育事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省各级各类学位在校生1149.31万人,校均规模632人,与10前相比增加了303人;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发展到84.76万人。

各级各类学校数和在校生数

年份

学校数

(所)

在校学生数

(万人)

校均规模

(人/校)

2000

42237

1391.06

329

2001

37357

1347.75

361

2002

34195

1311.02

383

2003

31469

1272.69

404

2004

28586

1219.26

427

2005

26349

1166.11

443

2006

24395

1130.43

463

2007

22344

1117.42

500

2008

20941

1098.95

525

2009

18843

1080.86

574

2010

18188

1149.31

632

       人口素质明显提升。随着我省“科教兴冀”战略的不断推进,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全面发展,人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省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7296人,具有高中程度的12709人、具有初中程度的44400人,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分别增加4598人、1966人和5261人;具有小学程度的24661人,减少8533

  全省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87.7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254.8万人,文盲率由6.64%下降为2.61%,下降4.03个百分点。人口素质的提高为河北从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

  三、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障日益完善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省委、省政府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作为“惠民生促和谐”的重要工作,深入实施“扩大就业”和“增收富民”工程,保障劳动者权益,改善劳动条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省人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0年的5661元和2479元上升到2010年的16263元和5958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由20003957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5678亿元。

  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家庭户居住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户均住房间数已达3.57间,人均住房间数达到1.06间。家庭户住房设施配套条件显著提高,炊事燃料为燃气和电的家庭户比重达到44.74%,拥有洗澡设施的家庭户比重达到50.63%,拥有抽水厕所设施的家庭户比重达到23.18%,均比十年前有了较大提高。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我省将社会保障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的位置,各项社会保障工作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基本解决了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问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合并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今年年底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覆盖全省172个县(市、区)的城乡居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相继实施,保障人群全面化、保障方式多样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法制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并日趋完善。“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的目标将基本实现。

  四、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人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2000年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和城市建设,城镇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城镇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城镇化进程加速。2010年全省城镇化率为44.5%,城镇人口达到3201万人,与2000年相比城镇化率提高18.1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8个百分点。

  人口迁移流动性增强。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人口迁移流动的变化。2010年,全省省际流入人口达到140.47万人,比2000年增加47.42万人,增长50.97%。从流入原因看,务工经商、随迁和学习培训的人员占到流入人口总数的74.90%,其中务工经商为51.82%,随迁为13.63%,学习培训为9.45%。人口迁移流动的变化还带来城市聚集能力增强、人口密度的增加。2010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83人,与十年前相比,每平方公里增加了28人。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2000年以来,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若干建议》和《关于在全省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的通知》文件的下发,全省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市政基础设施承载力快速提升。继续加大道路交通、供水排水、供热供气、电力通讯等公共设施保障体系建设力度,2010年全省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7.35平方米,11个设区市人均道路面积均达到13平方米以上,建成区道路网密度达到和超过5公里/平方公里;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1.9标台;建成区排水管网密度达9.0公里/平方公里。设区城市年末电话用户达2118.6万户,占全省的37.8%;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76.3万户,占全省的41.4%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加大城市空气、水环境质量治理力度,环境治理取得明显进展,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城市品位环境大大改观。污染物排放治理和城市绿化工作取得积极成效。2010年,城市污水综合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92.3%97.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4.2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7%

  城镇化进程加速,迁移流动不断增强,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使城镇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城镇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