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指标解释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统计指标解释

国民经济核算

发布日期:2013-07-29 信息来源:网管办 访问量:? 字体 :[ 大 ][ 中 ][ 小 ]

 

 

一、国民经济核算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介绍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SNAMPS是世界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即国民账户体系,现正向世界各国推行。MPS(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即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曾经在经互会国家使用过。我国也曾按MPS模式进行国民经济核算,从1992年起,开始试行新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SNA的形成与发展

SNA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SNA的发展历史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国民收入统计的演进,一条是统计业务的国际化。

1)国民收入统计的演进

十七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第一次估算了英国1660年的国民收入;十八世纪法国经济学家魁奈于1758年发表了著名的《经济表》,用统计图表方法说明国民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十九世纪澳大利亚统计学家柯弗兰于1887年提出计算国民收入的“三面等值”法;二十世纪以来,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间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国民收入统计受到更多国家政府的重视,国民收入统计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演变为国民经济核算。

2)统计业务的国际化

1953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公布了称为《国民核算体系及其辅助表》的报告,提供了六个标准账户;1968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批准并公布了修订过的SNA,该体系包括三类20个账户。1993年公布了由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欧洲共同体委员会等五个国际组织共同修订的SNA

2.MPS的形成与终结

MPS是曾经和SNA并存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71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通过并公布了由经互会统计委员会提出的《国民经济平衡表的基本原理》的报告;1984年,经互会统计合作常设委员会制定并发表了《编制国民经济统计平衡表的基本方法原则》。由于经互会国家经济体制的改变以及MPS本身的缺陷,1993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决定今后只使用SNA。至此,MPS宣告终结。

3.MPSSNA的区别

一是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MPS认为只有农业、工业、建筑业、货物运输业和商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才创造价值,才计算产值。五大部门以外的文化、教育、卫生、公用事业等非生产部门,都不创造价值,不生产产值。SNA则认为全社会各部门都创造价值,都应计算产值。因而SNA计算的产值范围比MPS大得多。二是在核算内容上,MPS侧重反映实物流转,对资金流转反映不够;侧重生产环节,对分配和使用环节反映不够;侧重国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往来反映不够。SNA不仅反映实物运动,也反映资金运动;不仅反映生产环节,也反映分配和使用环节;不仅反映国内经济活动,也反映国际经济往来活动。三是在核算方法上,SNA以账户平衡表为主要核算形式,采用复式记账法,MPS以单式平衡表为主要核算形式,注重表内平衡,忽视表间平衡衔接。因而MPS难以像SNA那样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以及各部门之间、各环节之间经济活动的联系。

(二)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的是产生于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MPS体系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我国在继续实行MPS体系的同时,逐步引进产生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并被世界大多数国家广泛采用的国民账户体系(SNA)。1984年至1992年,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在总结我国当时的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该方案采纳了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保留了MPS体系的部分内容。19921月国务院组织有关方面专家进行论证,通过了这个方案,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这一体系。

1992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分析和管理部门逐步放弃了MPS体系的有关指标,转而采用SNA体系的有关指标研究经济情况、制定经济计划和政策。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之后,相应国家纷纷放弃MPS体系,采用了SNA体系。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欧盟五个国际组织联合制定的1993SNA正式出版之后,许多国家根据这套新的国际标准对各自原有的核算体系进行了系统的修订。针对国内外客观情况的变化,我国也对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革。1999年,国家统计局决定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进行修订,《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就是这次修订的最终结果。它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总结了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采纳了1993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新的规范性文本。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对《试行方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取消了其中的MPS核算内容,清理了基本概念,修订了机构部门和产业部门分类,调整了基本框架,补充了核算内容,修改和细化了有关表式的指标设置,基本上与新的国际标准相衔接。

(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

1.基本核算表

基本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和资产负债表。

1)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指标,并设置与此相关的最终使用指标,科学地反映国民经济发展规模以及消费和投资状况,为研究和制定经济发展目标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方针和政策提供依据。

2)投入产出表全面、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揭示生产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经济技术联系,为研究产业结构,研究生产和使用的平衡状况,尤其是为制定和检查国民经济计划、研究价格政策、进行各种定量分析提供依据。

3)资金流量表是关于社会资金的核算,分为收入与分配和金融交易两部分,侧重反映包括国家、集体和个人在内的全社会各种资金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流向和流量以及各部门投资资金的筹集情况,为制定分配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加强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4)国际收支平衡表反映国家对外经济往来,包括进出口贸易、收入转移和资本往来以及储备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国际收支核算是研究我国经济实力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对于研究和制定对外经济政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资产负债表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以及金融资产的存量规模及其在各部门的分布状况进行全面核算,为搞清国民财产“家底”,调整产业结构、研究和制定投资政策提供基础数据。

其中,前四个表是流量核算,侧重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和使用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状况,以及各种资金在各部门  (包括国外)之间的流向和流量;第五个表则反映某一时点的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负债)存量状况。

基本表部分采用平衡表和矩阵表,通过流量核算和存量核算的有机结合,完整地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

2.附属表

附属表用于描述我国自然资源和资源资产、人口资源和人力资本的规模、结构及变动情况。其中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反映主要自然资源的实物存量及其变动情况,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反映人口资源和人力资本存量状况及其变动情况。

3.国民经济账户

国民经济账户,由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国外部门账户三部分组成。

1)经济总体账户。经济总体账户将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描述生产、收入和支出、投资、消费和对外往来等基本经济总量及相互联系。它包括生产账户、收入分配及支出账户、资本账户、资产负债账户。

2)国内机构部门账户。机构部门账户将国民经济分为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住户四个部门分别进行核算。机构部门各个账户是按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排序和连接的,既反映每个部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又反映各部门间的经济往来。它包括生产账户、收入分配及支出账户、资本账户、资产负债账户。

3)国外部门账户。国外部门账户反映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发生的各种交易活动以及相应的存量状况,包括经常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和资产负债账户。

从分析的角度讲,这两个部分是相互补充的。基本表部分反映各方面的情况比较详细,账户部分更为系统地反映各种总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更有利于进行宏观经济分析。

(四)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国民经济核算是以社会再生产过程为对象的全面、系统的核算。它通过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体系和科学的核算方法,系统地反映社会再生产全过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基础。

1.基本概念

1)常住单位

所谓常住单位,是指一国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一国经济领土是由该国政府控制或拥有的地理领土组成的,在该领土上,该国公民及货物和资本皆可自由流动。也就是说,在本国地理范围的基础上,还应包括该国驻外的领使馆、科研站、援助机构等,并相应地扣除外国驻本国的上述机构(国际机构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常住单位,但其雇员则属于所在国家的常住居民)。如果一经济单位在一国的经济领土内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住宅、厂房或其他建筑物等),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的时期(一年),那么该单位在该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

2)生产范围

①货物和服务

货物是存在需求并能够确定所有权的物体,货物的所有权能够在不同的经济单位之间交换,市场就是为了进行这种交换而组织起来的。货物的生产过程与其在市场上的交易过程是两种不同的活动。货物在生产的时候,其生产者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把它交换出去,甚至不知道能否最终把它交换出去。同一货物的所有权可以发生若干次交易。

服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是为特定的对象提供的。服务的提供之时,就是向消费者或用户交付使用之时。如果某个东西的生产与它的交付使用过程可以完全分离,从而能够储存,并可以随意进行交换,乃至多次交换,那么它就是货物了。因此货物与服务具有明显的区别。

②生产

国民经济核算中的生产,就是在机构单位的控制和负责下,利用劳动、资本、货物和服务投入,创造货物和服务产出的活动。

③生产范围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范围,包括以下三部分生产活动: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第三,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服务的自给性生产。

因此,我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范围包括所有货物的生产,不论是对外提供的货物还是自产自用的货物。而服务的生产,则基本上限于对外提供的部分。自给性服务,除了自有住房服务的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外,则被排除在生产范围之外。被排除在生产范围之外的自给性服务是指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如清扫房屋、做饭、照顾老人、教育儿童等等。

这里的生产范围既包括物质产品(货物和商业、运输等物质性服务)生产活动,也包括诸如金融保险服务、科学研究服务、文化教育服务、住房服务等非物质性服务生产活动。

④消费范围

生产范围决定消费范围,用于最终消费的货物和服务只能是生产范围内所包括的货物和服务。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的生产范围包括所有货物的生产和除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之外的所有服务的生产,从而其消费范围也限于包括在上述生产范围内的货物和服务。

⑤资产范围

我国国民民经济核算中的资产是根据所有权的原则界定的经济资产,也就是说,资产必须为某个或某些单位所拥有,其所有者因持有或使用它们而获得经济利益。根据这个定义,金融资产和由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固定资产、存货等,以及某些不是经过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自然产生的资产(如土地、矿藏、森林、水资源资产等),只要某个或某些单位对这些资产有效地行使所有权,并能够从中获得经济利益,都属于资产范畴。资产范围中不包括诸如大气或公海等无法有效地行使所有权的那些自然资源与环境,以及尚未发现或难以利用的矿藏,即一定时期内,鉴于它们本身的状况和现有的技术不能为其所有者带来任何经济利益的资源与环境。

⑥流量和存量

所谓流量,是指按一定时期测算的量。它具有时间量纲。如收入为某一时期的货币流量,产值为某一时期的产品流量,现实经济中我们需要核算各种各样的流量。

所谓存量,是指在一定时点(某一日期)上测算的量,没有时间量纲。比如,资产和负债就是某一时点(日期)的存量。

流量和存量都是变量,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一般说来,存量是流量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又是流量发生的结果。期初存量和本期流量之和,便是期末存量。就资金流动而言,期初金融资产加上本期资金流量形成的金融资产等于期末金融资产。同样,对整个国民经济来说,期初资产加上本期物资流量所形成的资产等于期末资产。这一过程称之为经济循环或社会再生产过程。在经济中,许多流量有其直接对应的存量,如国民收入与国民财富相对应;投资与资本(或资金)相对应等。但也有一些流量没有直接相对应的存量,如进口、出口、工资等。

⑦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是市场上买卖双方认定的成交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都是市场价格。生产者价格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包括开给购买者发票上的增值税或类似可抵扣税。该价格不包括货物离开生产单位后所发生的运输费用和商业费用,对于工业品来说,生产者价格就是出厂价格。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购买单位货物和服务所支付的价值,包括购买者按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取得货物所发生的运输和商业费用。购买者价格等于生产者价格加上购买者支付的运输和商业费用,再加上购买者缴纳的不可扣除的增值税和其他税。

2.基本单位和部门分类

1)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分类

机构单位是指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具备机构单位条件的单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住户,一类是得到法律或社会承认的法律实体或社会实体。

同类机构单位构成机构部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把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划分为四个大机构部门,即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由非常住单位组成的国外部门也视同为机构部门。

①非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部门:非金融企业指主要从事市场货物生产和提供非金融市场服务的常住企业,它主要包括从事上述活动的各类法人企业。所有非金融企业归并在一起,就形成非金融企业部门。

②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部门:金融机构指主要从事金融媒介以及与金融媒介密切相关的辅助金融活动的常住单位,它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所有金融机构归并在一起,就形成金融机构部门。

③政府单位与政府部门:政府单位指在我国境内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在一特定区域内对其他机构单位拥有立法、司法和行政权的法律实体及其附属单位。政府单位的主要职能是利用征税和其他方式获得的资金向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服务;通过转移支付,对收入和财产进行再分配。它主要包括各种行政单位和非营利性事业单位。所有政府单位归并在一起,就形成政府部门。

④住户与住户部门:住户指共享同一生活设施、部分或全部收入和财产集中使用、共同消费住房、食品和其他消费品与服务的常住个人或个人群体。所有住户归并在一起,就形成住户部门。

⑤非常住单位与国外部门:所有不具有常住性的机构单位都是非常住单位。将所有与我国常住单位发生交易的非常住单位归并在一起,就形成国外部门。对于国外部门来说,并不需要核算它的所有经济活动,只需要核算它与我国常住机构单位之间的交易活动。

2)产业活动单位和产业部门分类

产业部门分类是按照主产品同质性的原则对产业活动单位进行的部门分类。所谓产业活动单位是指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类型生产活动并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料的生产单位。产业活动单位是为生产核算而设立的,其目的在于比较准确地反映各种类型产业活动的生产规模、结构等。

3.核算基本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

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各种交易的记录时间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来确定的,即交易在债权债务发生、转移或取消的时间记录。这一原则适用于各种交易,包括同一机构部门内部的交易。权责发生制原则意味着交易在其实际发生时记录,而不是在相应的收入与支付发生时记录。

2)估价原则

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各种交易、资产和负债的记录价格,遵循以下规定:凡发生货币支付的交易,都按交易双方认定的成交价格,即市场价格来估价;没有发生货币支付的交易,如同一天机构单位内部的交易(如自制设备、自给性消费等),按市场上相同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格或按所发生的实际成本来估价。一般来说,货物和服务产出按生产者价格估价;大多数货物和服务的使用(如中间消耗、固定资产形成和最终消费)按购买者价格估价。固定资产存量按编制资产负债表时的现价估价,而不是按原购置价格估价。

二、GDP核算

(一)GDP核算的意义及作用

GDP核算是对社会生产和使用而进行的全面、系统的衡量,它的意义及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国民经济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运行系统,不同部门、不同环节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经济联系,准确地了解和把握这个系统是不容易的,需要借助一种行之有效的工具,GDP核算就是这样一种工具。它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把描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为复杂的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勾画出一幅简明的图像,大大提高了人们了解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能力。

.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是通过规划、计划和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来引导和协调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GDP核算提供的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系统而详细的数据,是制定这些规划、计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如果没有GDP核算提供的有关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对外经济往来等方面的基础数据,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对外经济政策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制定是不可想象的。

3.制定和检验国民经济计划的科学方法。

国民经济计划和规划涉及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这些指标所代表的经济现象彼此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内在的经济联系。为了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计划和规划指标数量的确定也必须满足这种内在联系。GDP核算系统地反映了相关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是制定和检验国民经济计划的科学方法。

.微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住户需要进行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GDP核算也是他们的重要决策依据之一。GDP核算能否提供准确和丰富的国民经济运行信息,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决策和决策的科学性。

5.协调经济统计数据的重要手段。

如果孤立地看每种经济统计数据,很难发现它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它与有关其他类型经济统计数据是否一致。当我们把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数据放在GDP这个统一的基本框架下时,就很容易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实现不同类型经济统计数据之间的相互衔接。

()GDP的概念及中文译名变更

GDP的英文全称为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是一个生产概念,可以按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种方法计算。

我国习惯上将国家和地区的GDP统称为国内生产总值。考虑到Domestic一词有“国内、地区、当地、家里”等多种含义,故国内外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将全国和地区的GDP一律称为国内生产总值显然不恰当,香港特别行政区统计部门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就是用的“本地生产总值”。为了更加准确和规范化地表述,决定将地区GDP的中文名称作如下调整:地区GDP的中文名称改为“地区生产总值”;特定地区的GDP用行政区的名字作定语,如“XX省生产总值”,简称为“XXGDP”。各地GDP称为“各地生产总值”。

()GDP核算方法及数据发布程序

1.GDP核算方法

GDP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在GDP核算中,这三种形态表现为三种核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

(1)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新创造价值的方法。即从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价值。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计算公式如下: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GDP

①总产出

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转移价值。它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总规模。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

②中间投入

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也称为中间消耗,反映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转移价值,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计入中间投入的货物和服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总产出的计算范围保持一致;二是本期一次性使用的。

(2)收入法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形成收入的角度来计算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方法。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于收入法GDP

①劳动者报酬

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应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劳动者应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有货币形式的,也有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和单位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等。

对于个体经济来说,业主的劳动者报酬和经营利润不易区分,这两部分都视为营业盈余,劳动者报酬只包括雇员报酬。考虑农户的特点,把劳动者报酬和经营利润全部作为劳动者报酬。

②生产税净额

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包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增值税、管理费中列支的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应交纳的养路费、排污费、矿产资源补偿费、水电费附加、烟酒专卖上缴政府的专项收入等。

补贴是政府对生产单位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由于政策性的原因而产生的亏损所给予的财政补贴,通常有国家财政对企业的政策性亏损补贴等。与生产税相反,补贴作为负税处理。

③固定资产折旧

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各种类型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指实际计提的折旧费;不计提折旧的单位,如政府机关、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居民住房的固定资产折旧,则是按照统一规定的折旧率和固定资产原值计算的虚拟折旧。原则上,固定资产折旧应按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来计算,但是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对全社会固定资产进行重估价的基础,因此,除居民自有住房虚拟折旧外,暂时只采用上述方法计算。

④营业盈余

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

(3)支出法

支出法GDP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方法。

最终使用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及净出口三部分,计算公式为:

支出法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①最终消费支出

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它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

②资本形成总额

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

③货物和服务净流出

指货物和服务流出价值减货物和服务流进价值的差额。

按三种方法计算的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反映的是同一经济总体在同一时期的生产活动成果,因此,从理论上讲,三种计算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受资料来源的口径范围的限制和计算方法的影响,要保证这三种计算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完全相等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的三种核算方法中,生产法和收入法都是对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进行核算,为了就每一产业部门取得一致的增加值数据,根据资料来源状况,我们在核算实践中,有的产业部门,如农业、工业的增加值,确定以生产法的计算结果为准;有的产业部门,如部分服务业增加值,确定以收入法的计算结果为准。国家统计局通常以生产法和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数据为准,将上述统计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各省也遵照此办法执行。河北省的生产法地区生产总值等于收入法地区生产总值和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各种公开发表的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数据均是生产法和收入法的计算结果。按三种方法计算的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之间具有如下关系:

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生产法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收入法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支出法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统计误差

2.GDP的数据发布程序

为了规范我国GDP核算工作,使GDP数据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高透明度和可信度,国家统计局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并参照国际惯例,对我国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方案已经国务院第28次常务会讨论同意,并授权国家统计局组织实施。国家统计局于200311月以国统字[200370号文向全国印发了《关于我国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的改革》通知,河北省参照执行。

1)年度GDP核算和数据发布程序

年度GDP核算按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进行:一是初步核算数,在当年12个月进度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计算,于次年125日左右,以统计信息等形式向党政领导提供,同时以新闻发布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公布。二是最终核实数,在统计年报、部门会计、财政决算资料的基础上计算,以统计年鉴形式公布。

除上述核算程序外,在开展经济领域普查,发现对GDP数据有较大影响的新的基础资料,或计算方法及分类标准发生变化时,也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和发布。在作上述调整时,既要修订GDP总量,也要相应修订增长速度。

2)季度GDP数据发布程序

季度GDP核算数据以统计资料、统计信息、统计报告形式向党政领导提供,同时以新闻发布、新闻宣传稿件以及河北经济年鉴等形式向社会发布。

(四)GDP核算制度

1.年度GDP核算制度

2005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经济普查之后常规年度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并正式按新国标分类(GBT4754—2002)进行GDP核算。

2.国家统计局对各省实行GDP及相关行业下管一级制度

2005年第一季度开始,国家统计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改进地区GDP核算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82号)要求,制定了《国家统计局关于进一步改进地区GDP核算工作的规定(试行)》的通知(国统字[200514号),对各省实行了GDP及相关行业下管一级制度。国家统计局统一核定的重点专业及其主要内容为:农林牧渔业统计、工业统计、建筑业统计、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统计,由国家统计局统一核定主要指标。

2005年第一季度开始,国家统计局对各地区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价格指数统计中的主要指标和地区GDP数据进行审核,形成最终意见,由国家统计局将联审结果向各地区统计局反馈,并按有关规定对外公布。

3.河北省统计局对各设区市实行下管一级制度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要求,结合河北实际,经河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共同研究,河北省于2006年第一季度起对各设区市也实行下管一级制度。

统一核定重点专业和主要指标,统一使用核定的数据,统一使用相同的计算方法,统一数据反馈和对外发布。对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市一级与GDP核算有关的数据进行联审。

河北省统计局将联审核定的各市GDP最终结果,统一反馈各市,并按有关规定对外公布。

(五)GDP数据匹配指标审核评估体系(试行)

为进一步提高GDP核算数据对各行业发展趋势、国民经济整体形势的准确反映,加强对专业数据、部门数据在宏观层面上的把握和研究,提升GDP核算的质量和水平,河北省统计局在省、市两级建立了 《GDP数据匹配指标审核评估体系(试行)》。

1.指标评估的时期

指标体系分为年度和季度两个时期,分别对年度GDP数据和季度GDP数据进行匹配评估和把握控制。

2.指标体系内容

指标体系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GDP核算内部相关数据之间的匹配指标;二是行业增加值核算数据与行业发展趋势的匹配指标;三是GDP核算总量数据与相关宏观经济数据的匹配指标;四是GDP增长速度数据与相关宏观经济数据的匹配指标;五是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速度数据与相关宏观经济数据的匹配指标。

3.审核评估体系

1GDP核算内部相关数据之间的匹配指标

一是增加值四项构成变动指标。

二是总产出与增加值增速的衔接匹配指标。

三是增加值率的合理性变动。

四是当期缩减指数与当期价格指数。包括:

总产出当期缩减指数与当期价格指数;

增加值当期缩减指数与当期价格指数;

总产出缩减指数与增加值缩减指数。

2)行业增加值核算数据与行业发展趋势的匹配指标

一是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与交通运输业客货运总周转量增长速度的弹性系数。

二是邮政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与邮政业务总量增长速度的匹配。

三是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增加值现价增长速度与批发和零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现价增长速度的弹性系数。

四是住宿业增加值现价增长速度与星级住宿业营业额现价增长速度的弹性系数。

五是餐饮业增加值现价增长速度与住宿和餐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现价增长速度的弹性系数。

六是金融业增加值现价增长速度与人民币存贷款余额现价增长速度的弹性系数。

七是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与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速度的弹性系数。

八是房地产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其他房地产活动增加值现价增长速度与房地产业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者报酬现价增长速度的弹性系数。

九是信息传输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与电信业务总量增长速度的弹性系数。

十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现价增长速度与该行业营业税增长速度的弹性系数。

十一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现价增长速度与该行业营业税增长速度的弹性系数。

十二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加值现价增长速度与该行业营业税增长速度的弹性系数。

十三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加值现价增长速度与该行业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者报酬现价增长速度的弹性系数。

十四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加值现价增长速度与该行业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者报酬现价增长速度的弹性系数。

十五是教育增加值现价增长速度与该行业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者报酬现价增长速度的弹性系数。

十六是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增加值现价增长速度与该行业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者报酬现价增长速度的弹性系数。

十七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增加值现价增长速度与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速度的弹性系数。

3GDP核算总量数据与相关宏观经济数据的匹配指标

一是全部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二是各项税收占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比重。

三是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占GDP比重。

(4)GDP增长速度数据与相关宏观经济数据的匹配指标

一是各项税收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弹性系数。

二是各项贷款增长与GDP增长弹性系数。

三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与GDP增长弹性系数。

四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名义增长与GDP增长弹性系数。

(5)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速度数据与相关宏观经济数据的匹配指标

一是第三产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

二是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增长速度。

三、投入产出核算

(一)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

投入产出表以矩阵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

投入包括中间投入和增加值。中间投入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原材料、燃料、动力及服务价值;增加值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为了生产各种货物和服务所需的劳动、资本等要素费用和对政府的支付,由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组成,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产出包括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中间使用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货物和服务提供给各中间需求部门使用的价值;最终使用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用于消费、投资及出口的价值。

(二)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结构

投入产出表由供给表、使用表和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组成。供给表和使用表提供了核算框架功能,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提供了分析应用功能。在这里主要介绍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

1.部门分类

产品部门分类遵循同质性原则,即消耗结构相同、生产工艺技术相同和经济用途相同的原则。一个产品部门就是满足上述同质性原则的同类产品组成的产品群。

产业部门分类由一组从事相同或相似活动的产业活动单位组成,产业活动单位从事的主要活动的增加值远远大于其他非主要活动的增加值。

2.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基本表式

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又称第I象限,是由名称相同、排列次序相同、数目一致的n个产品部门纵横交叉而成的,其主栏为中间投入,宾栏为中间使用。这部分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它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反映了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间相互依赖、相互提供劳动对象以供生产和消耗的过程。该部分的每个数字都具有双重经济意义:沿行方向看,反映第i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和服务提供给第j产品部门使用的价值量,被称为中间使用;沿列方向看,反映第j产品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第i产品部门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量,被称为中间投入。

第二部分,又称第Ⅱ象限,是第一部分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其主栏与第一部分的主栏相同,也是n个产品部门;其宾栏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等最终使用项组成。它反映各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用于各种最终使用的价值量及其构成。

第三部门,又称第Ⅲ象限,是第一部分在垂直方向上的延伸,其主栏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增加值项组成。宾栏与第一部分的宾栏相同,也是n个产品部门。它反映各产品部门增加值构成情况。

投入产出表(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


       

中间使用

最终使用

使用

合计

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

最终使用合计

居民消费

政府消费

固定资产形成总额

存货增加

农村

居民

消费

城镇居民消费

中间投入

产品部门1

产品部门n

I象限

II象限

中间投入合计

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固定资产折旧

营业盈余

III象限

增加值合计

总投入

3.基本平衡关系

行平衡关系:中间使用+最终使用-进口=总产出

列平衡关系:中间投入+增加值=总投入

总投入=总产出

中间投入合计=中间使用合计

增加值合计=最终使用合计-进口合计

四、资产负债核算

(一)资产负债核算的基本原理

国民资产负债核算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资产与负债的存量为对象的核算。它反映某一特定时点上机构单位、机构部门及经济总体所拥有的财力、物力的历史积累和与之相对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产负债总规模及结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资产负债核算属于存量核算的范畴,作为当期经济活动的初始条件,表现为期初资产负债规模和结构,经过当期经济活动,如生产、分配、消费、投资等,形成当期经济活动的结果——期末资产负债的规模和结构。因此,资产负债核算与其他经济流量核算紧密相联,彼此之间形成完整的经济循环模式和核算体系,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资产负债核算的地位

资产负债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唯一以经济存量为核算对象的核算。一个完整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仅要有流量核算,还要有存量核算。因为,任何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循环过程,都可划分为运行的起点、过程和结果。运行的起点和结果的资产数量表现分别为初始资产存量和期末资产存量;运行的过程则表现为各种货物、服务和资产流量。初始资产存量是本期经济运行的基本条件,期末资产存量既是本期经济运行的结果,又是下一个经济循环的条件。

(三)资产负债核算的作用

就机构单位或机构部门而言,资产负债核算为其提供了经济状况指标,即用净值概括反映了供其支配的非金融资源和金融资源;就国家或地区而言,资产负债核算是分析与观察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及效果的有力工具,有助于社会了解国民资产规模和国民财富状况。

(四)资产负债核算的对象、范围和主要内容

辖区内所有的常住机构单位均属于该辖区国民资产核算的统计调查单位。其核算对象及范围为所有权已确定并已有效使用、持有或处置的全部经济资产;资产负债核算的主要内容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资产负债表设有非金融资产,国内、国外金融资产与负债,资产负债差额四大项,这四大项形成了国民资产负债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1.非金融资产是指机构单位单独或共同对其执行所有权或处置权并通过在核算期内持有或使用它们可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的除金融资产以外的经济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存货、其他非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项目反映了国内各个机构部门非金融资产的总规模及分布状况。

2.国内金融资产与负债是指机构单位单独或共同对其执行所有权或处置权并通过在核算期内持有或使用它们可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的非金融资产以外的各种债权债务,主要包括通货、存款、贷款、股票及其他股权、证券(不含股票)、保险准备金等,国内金融资产与负债反映了国内各机构部门本身的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状况及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状况。

3.国外金融资产与负债是指常住机构单位对国外的根据合同规定的资本往来,主要包括外币、借贷款、直接投资、股票、债券、其他资本往来等,国外金融资产与负债反映国内各机构部门与国外资本往来的存量状况。

4.资产负债差额(资产净值)是指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其经济含义是机构单位、机构部门或经济总体所拥有的权益,资产负债差额项目反映了国家及机构部门资产与负债相抵后的净值,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财富和经济实力的最终体现。

资产负债表指标的平衡关系:

资产总计=非金融资产+国内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

负债总计=国内金融负债+国外金融负债+资产负债差额

资产负债差额=非金融资产+国内、外金融资产-国内、外金融负债

(五)资产负债核算基本编制方法

编制国民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方法有两种:直接法和间接法。

直接法是指直接地广泛搜集和利用现有的宏观经济存量统计、会计报表及相关资料为主,辅之以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典型调查或重点调查,走访咨询有关业务部门,对所搜集的统计、会计、业务资料进行分解、归并、调整、重新估算,资产负债表中主要的总量与结构数据由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年报数据、金融保险年报数据等汇总数据控制把握。在此基础上,先分别确定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住户部门和国外部门的主要数据,然后组装完成综合资产负债表。这是目前国家和全国各地区普遍采用的方法。

间接法是指以直接法编制的基准年度的资产负债表为基础,通过资金流量核算及其他物量核算资料,利用数学上的外推法和内插法编制资产负债表的方法。

上述两种编表方法,直接法是基本方法,它需要确定核算时点,需要一定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需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间接法是直接法的延伸,工作量较小,但技术复杂且需要一定的核算条件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