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
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都是用来表示某一时期内某一种经济指标发展变化状况的动态相对数。它们都把对比的两个时期的发展水平抽象成为一个比例数,来表示某一事物在这段对比时期内发展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分析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
发展速度是反映某种社会现象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也就是把基期发展水平定为1(或100%),报告期发展水平相当于基期水平的相对数值。计算公式为:
发展速度(%)=某指标报告期数值/该指标基期数值×100%
增长速度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增长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报告期增长量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增长速度(%)=(某指标报告期数值-该指标基期数值)/基期数值×100%
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叫增长速度,也可叫增长率;若是负值,则叫降低速度,也可叫降低率。
2.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增长速度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逐期平均增长变化的程度,它不能根据各个环比增长速度直接求得,但与平均发展速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平均发展速度是一种根据环比发展速度计算的序时平均数,由于各时期对比的基础不同,所以计算平均发展速度不能采用一般的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计算方法分为水平法和累计法。水平法,又称几何平均法,即将环比发展速度按连乘法用几何平均数公式计算。累计法,也称方程法,根据一段时期内各年发展水平总和与基期水平的关系,列出方程式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水平法着重考虑最后一年所达到的发展水平;累计法着重考虑整个时期累计发展水平的总量。
(1)根据环比发展速度计算:
在实际计算工作中,开n次方根是很复杂困难的,可以用对数的方法来计算。这样,上列公式应为:
公式中,代表平均发展速度;X代表环比发展速度;n代表基年以后各年的项数。
(2)根据定基发展速度计算:
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然后开n次方根。
(3)根据发展水平计算:
由于定基发展速度是根据最末水平与最初水平对比计算而得出的,因此,也可用最末水平与最初水平之比再开n次方根来计算。
(4)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使计算简便,可以利用平均增长速度查对表查得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增长速度加1,就是平均发展速度。
3.三次产业贡献率与拉动
三次产业贡献率指可比价各产业增加值增量占可比价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增量的比重。
三次产业拉动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各产业贡献率的乘积。
4.三大需求贡献率与拉动
三大需求指支出法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的三大构成项目
,即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三大需求贡献率指三大需求可比价增量与支出法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可比价增量之比。
三大需求拉动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三大需求贡献率的乘积。
5.“番”与“倍”
增加一倍,就是增加100%;翻一番,也是增加100%。除了一倍与一番相当外,两倍与两番以上的数字含义就不同了。而且数字越大,差距越大。如增加两倍,就指增加200%;翻两番,就是400%(一番是二,二番是四,三番就是八),所以说翻两番就是增加了300%,翻三番就是增加了700%。“番”是按几何级数计算的,“倍”是按算术级数计算的。计算翻番公式为:
n=[lg(报告期数÷基数)]÷lg2
其中:n表示翻番数,lg是常用对数符号。
6.当年价格与可比价格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天天要接触到价格问题,去菜场买菜就涉及到农副产品市场价格,去商店买东西就涉及到商品零售价格。在社会经济工作中,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等指标都是用货币额表示的,因而在计算时,有采用什么价格的问题。为了分析指标的变动情况,不同情况下应分别采用当年价格和可比价格。
当年价格,顾名思义,也就是报告期当年的实际价格。用当年价格计算的一些以货币表现的物量指标,如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等,反映当年的实际情况,使国民经济指标互相衔接,便于考察社会经济效益,便于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之间进行综合平衡。因此,当我们需要反映当年的实际收入情况时就应采用当年价格。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以货币表现的指标,在不同年份之间进行对比时,因为包含各年间价格变动的因素,不能确切地反映实物量的增减变动,必须消除价格变动的因素后,才能真实地反映经济发展动态。因此,在计算增长速度时,一般都使用可比价格计算。
可比价格也叫固定价格,它是用某一时期同类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来计算各个时期的产品价值,目的是为了消除各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保证前后时期之间、地区之间指标的可比性。
7.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是不同的经济范畴,但两者又有一定的关系。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指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通货膨胀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物价上涨。
在正常情况下,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与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如果货币发行量过多,超过一定的额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货币贬值。
8.通货膨胀率与价格指数
通货膨胀率是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而价格指数是反映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指标。
在实践中,一般不直接、也不可能计算通货膨胀率,而是通过价格指数的年升降率来间接表示。但通货膨胀既然是指由于货币发行过多而导致的价格普遍上涨,那么用以反映通货膨胀程度的价格指数从所包括的内容上也应包括居民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但世界各国基本上都不计算这样的价格指数。
由于消费者价格是反映商品经过流通各环节形成的最终价格,它最全面地反映了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求量,因此,消费者价格指数就是最能充分、全面反映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我国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即CPI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9.价格的翘尾影响
“翘尾”因素,是指上期物价变动因素对下期价格指数的延伸影响,也称滞后影响,是计算同期比价格指数中独有的、上年商品价格上涨对下一年价格指数的影响部分。如某一商品2006年前6个月价格均为每公斤0.5元,7月份上涨到1元,一直到2007年12月份均保持同一价格,虽然2007年价格保持稳定,但计算出来的2007年前6个月的同期比价格指数却为200%,表明价格上涨一倍,这就是这一商品价格指数中的“翘尾”因素,是上年7月份价格上涨对下一年上半年价格指数的滞后影响。
10.感应度系数
感应度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需要某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
感应度系数是根据投入产出表,在计算直接消耗系数、波及影响系数(列昂惕夫逆矩阵)的基础上计算的。i部门的感应度系数Ei的计算公式如下:
Ei=(∑Gij)/〔(1/n)∑∑Gij〕(i=1,2,…,n)
式中,∑Gij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i行数据之和,(1/n)∑∑Gij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行和的平均值。
感应度系数Ei>1,则表示第i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即各部门所受到的感应度的平均值);感应度系数Ei=1,则表示第i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等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感应度系数Ei<1,则表示第i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
感应度系数可以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前向效应,即各部门对经济增长的感应程度。感应度系数大的产业具备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较大的发展潜力。
11.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是指国民经济某一个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通过连锁波及,拉动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的产出量。
影响力系数是根据投入产出表,在计算直接消耗系数、波及影响系数(列昂惕夫逆矩阵)的基础上计算的。j部门的影响力系数Fj的计算公式如下:
Fj=(∑Gij)/〔(1/n)∑∑Gij〕(j=1,2,…,n)
式中,∑Gij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j列数据之和,(1/n)∑∑Gij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列和的平均值。
影响力系数Fj>1,则表示第j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即各部门所产生波及影响的平均值);影响力系数Fj=1,则表示第j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等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Fj<1,则表示第j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低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
影响力系数可以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后向效应,即某一部门对其他部门的带动作用。影响力系数大的产业能够诱发新的经济活动或产出新的产业部门,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12.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状况的主要指标。计算公式为:
在收入水平较低时,食品消费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因此,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13.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根据洛伦茨曲线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是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有逐户计算法,分组计算法,经济计量学法和其他方法。考虑到逐户计算法工作量太大,经常计量学等方法又较难掌握,一般采用分组计算法。其方法步骤如下:
(1)按人均纯收入水平分为n组,自低向高排队,计算各组人口比重Xi和纯收入比重Yi;
(2)逐组累计纯收入比重Vi;
(3)计算各组人口比重与纯收入比重的乘积XiYi,并累计得。
(4)计算各组人口比重与1减纯收入累计比重之差的乘积Xi(1-Vi),并累计得;
(5)计算基尼系数:
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