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部财政收入
概念:全部财政收入是指某行政区域内,各级政府(包括上级)财政收入的总和。在现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下,全部财政收入指某行政区内上级政府在该行政区域分享的一般预算收入和该行政区域一般预算收入之和。全部财政收入包括中央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其中中央收入包括增值税75%部分、企业所得税60%部分、个人所得税60%部分和100%消费税。
计算方法:全部财政收入是指某行政区域内各级政府(包括上级)财政收入的总和,即上级政府在该行政区域分享的一般预算收入和该行政区域一般预算收入之和。全部财政收入按照区域具体划分为:全省全部财政收入、某市全部财政收入、某县(市、区)全部财政收入、某乡(镇)全部财政收入。(1)全省全部财政收入是指中央在省内分享的一般预算收入和省内分享的一般预算收入之和。(2)某设区市全部财政收入是指中央、省本级在该市行政区域内分享的一般预算收入和某设区市分享的一般预算收入之和。(3)某县(市、区)全部财政收入是指中央、省本级、设区市本级在该县(市、区)行政区域内分享的一般预算收入和全县(市、区)分享的一般预算收入之和。(4)某乡(镇)全部财政收入是指中央、省本级、设区市本级、县(市、区)本级在该乡(镇)行政区域内分享的一般预算收入和该乡(镇)分享的一般预算收入之和。
作用和用途:全部财政收入是已入库的税收收入和纳入一般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的总和,收入总量和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相关性较强,可以反映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益状况。财政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收入的数量决定着财政支出的规模。全部财政收入可完整体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和财政经济实力。财政收入的取得不仅仅是个聚集资金的过程,征收多少、采取何种方式,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涉及到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的处理。在组织财政收入的过程中正确协调各种物质利益关系,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优化资源配置,协调分配关系的目的。
统计频率:月度、季度、年度
数据来源:财政厅
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概念: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指当地政府正常的预算收入。具体指某行政区域内,剔除上级分享税收后留成给当地政府的一般预算收入。在现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下,财政收入分为中央级收入、省级收入、市级收入、县级收入和乡级收入,某地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指剔除上级收入,专门属于地方政府收入的部分。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所包括的内容主要是:
(1)税收收入: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和其他税收收入。
(2)非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和其他收入。
计算方法: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可分为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某设区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某县(市、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某乡(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1)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等于全部财政收入中剔除中央分享税收收入后的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之和。
(2)某设区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是指某地区全部财政收入中剔除中央和省级分享税收收入部分后的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之和。
(3)某县(市、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是指某县(市、区)全部财政收入中剔除中央、省级和市级分享税收收入部分后的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之和。
(4)某乡(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是指某乡(镇)全部财政收入中剔除中央、省级、市级和县级分享税收收入部分后的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之和。
作用和用途: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属于地方政府所有,可以直接用于地方事务和建设支出,是反映各级政府财政能力的主要指标,是地方财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统计频率:月度、季度、年度
数据来源:财政厅
3.财政支出
概念:财政支出是政府按照一定政治经济原则,为履行职能而花费的资金的总和,是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由财政部门按照预算计划,向有关部门和方面支付财政资金的活动。它是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
计算方法:财政支出等于按支出功能分类各项目支出之和,根据支出功能分类,主要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粮油物资储备及金融监管等事务、其他支出等。
作用和用途:财政支出反映财政资金的分配关系,体现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方向,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状况,反映政府介入经济生活和社会的规模和深度,国家的职能活动范围及其发生的耗费,也反映财政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统计频率:月度、季度、年度
数据来源:财政厅
4.财政赤字
概念:财政赤字是指在财政年度内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因其在会计上通常用红字表示,所以称为财政赤字。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
计算方法:某地区财政赤字等于某地区收不抵支的差额。其中,某地区收入包括某地区一般预算收入、返还性收入、财力性转移支付收入、专项转移支付收入、国债转贷收入、上年结余和调入资金;某地区支出包括某地区内地方一般预算支出、财力性转移支付支出、专项转移支付支出、增设预算周转金、拨付国债转贷资金数和调出资金。
作用和用途:赤字财政,是国家有意识奉行的一种使年度支出大于收入的财政政策,它有利于提高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水平,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稳定。赤字安排适度,就可以兼有高就业和物价稳定两种好处,还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赤字过大,货币发行过多,商品供应满足不了需求,就会发生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居民生活水平下降。财政赤字的大小是判断财政政策的方向和力度、衡量财政政策状况的重要指标。
统计频率:年度
数据来源:财政厅
5.货币供应量
概念:货币供应量是指某个时点上的货币存量。
统计原则:我国确定货币供应量统计应从我国金融市场实际出发,坚持如下五项原则:(1)流动性原则。纳入货币供应量的金融资产应具有充分的流动性,也就是具有充分的变现能力。(2)相关性增强原则。确定并统计货币供应量的目的是提高货币反映经济变化的敏感性,增强与经济产出、物价等经济变量的相关程度。确定作为货币供应量的金融资产,应当与经济变量高度相关。(3)可测性原则和成本效益比较原则。确定作为货币供应量的金融资产应是可以统计和计量的,并且数量较大,其对经济的影响明显。数额较小、统计成本较大的金融资产,即使应当纳入货币供应量,也可暂时不统计。(4)连续性原则。在维持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变量相关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变动幅度小的调整。或虽扩大货币供应量的范围,但监测的重点维持原来货币与经济相关度的范围。(5)与国际接轨原则。IMF《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中确定的货币统计框架体系具有国际普遍性,我国在确定货币供应量时,应当遵守这个框架原则。
中国货币供应量统计:中国人民银行于1994年10月正式编制并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表。货币供应量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
M2=M1+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
2001年6月第一次修订货币供应量,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M2。2002年初,第二次修订货币供应量,将在中国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分别计入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
作用和用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需求的实现手段和载体是货币,货币供应量反映了某个时点全社会总的购买力。
统计频率:月度、季度、年度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6.金融机构各项存款
概念:金融机构存款是指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吸收社会闲置货币资金的信用活动。
统计内容: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是存款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主要项目,包括企业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农村存款、信托类存款、其它存款。
(1)企业存款指企业存入存款性金融机构的暂时闲置资金。企业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企业存款还可进一步划分为工业、商业、建筑业企业存款,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及个体工商业者存款以及其他企业存款。在定期存款中,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的定期存款,也包括单位信用卡保证金存款和单位信用卡备付金存款。
(2)居民储蓄存款是存款性金融机构吸收的城乡居民货币收入中的待用款和节余款,包括活期储蓄存款和定期储蓄存款。
(3)农村存款指农村集体单位、乡镇企业、各种专业户、承包户的生产周转金、积累基金、分配基金和农村信用社的转存款等。
(4)信托类存款是根据存款单位或个人的存款申请,委托代营或营运的资金。
(5)其他存款是指部队存款、应解汇款及临时存款。
作用和用途: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是银行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通过存款总量分析、存款结构分析、存款构成比率分析、存款周转分析,可以了解不同经济部门、产业部门、区域的货币资金总量和余缺,可以反映银行存款的稳定性和存款成本等情况。
统计频率:月度、季度、年度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
概念:贷款又称“放款”,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按一定利率贷出的货币资金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种信用活动。
统计内容: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是存款性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主要项目,包括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和各项垫款。
(1)短期贷款指存款性金融机构对企业发行一年以下的用于流动资金的贷款,包括工业贷款、商业贷款、建筑业贷款、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三资企业贷款、私营及个体贷款、贴息及短期贷款(如经济开发贷款、住房贷款)。
(2)中长期贷款指存款性金融机构发行一年以上的流动资金贷款和用于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等的贷款,包括基本建设贷款、住房开发贷款、商业用房开发贷款、其他地产开发贷款以及技术改造贷款和其他中长期贷款。
(3)票据融资指商业票据贴现和转贴现形成的资金运用。
(4)各项垫款包括承兑、贴现、信用证等项垫款。
作用和用途:贷款是银行资金运用的主要项目,通过对贷款总量及其增长变动情况分析,可以了解银行信贷的松紧程度及其变化,通过贷款投向分析,可以了解银行信贷的部门投向、产业投向、地区投向,观察分析贷款投放的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经济部门是否与区域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经济结构调整等相一致。对贷款的期限分析,观察各类期限的贷款分配是否合理;对贷款投放的时间分析,观察各类贷款的投放时间是否均衡、及时。
统计频率:月度、季度、年度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8.利率
概念: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本金的比率,是衡量利息高低的指标,有时也被称为货币资本的价格。
统计种类:根据资金借贷的性质、借贷期限的长短等内容,可将利率划分为不同的种类。这些不同种类的利率,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利率体系。
①法定利率和市场利率。法定利率是指政府金融管理部门确定的利率。市场利率是指因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自由变动而形成的利率。
②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固定利率是指在合同期内,存贷款利率不发生变动的利率。浮动利率是指在合同期内可定期调整的利率。
③优惠利率和差别利率。优惠利率是指银行收取的低于正常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差别利率是指银行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对不同的行业实行不同的贷款利率。
作用和用途:作为货币资本价格,对投资、消费等国民经济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统计频率:不定期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